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市场开放趋势隐现

2012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于11月14日鸣锣。由三十多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中除了独立导演和制片人,民营纪录片机构,还有来自官方播映平台代表。电影节21日特设两场中国讨论会,聚焦中国纪录片市场偌大的容量潜能和独特的型态结构,邀请业界人士各抒己见,为各国与会者提供参考交流机会。

官方体制孕含逐步开放的可能
上午的讨论会由“中国经验”丰富的著名国际制片人、导演Peter Wintonick主持。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先生首先介绍了该频道的运作情况。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纪录片播出、制作和合作平台,央视纪录频道成立还不满两年,但开播以来广告和收视份额增速显著,已覆盖至国内7亿观众。史岩先生特别提到,他们制作的美食文化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全中国范围内,尤其是微博上掀起了“舌尖”热潮,一时引领流行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对于作为政策风向性指标的选片内容,他强调观众的喜好是第一标准。央视目前所播出的纪录片还是集中在世界范围内制作精良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类作品,但他介绍道,“明年开始纪录频道会在每周安排90分钟的时间档,专门播放国内外反应社会问题的优秀纪录片”,意指官方对现实题材作品的审查尺度将逐步有所放宽。

来自上海的国际电视论坛主管王晓女士随后向观众推介了上海电视节的相关奖项和合作项目开发,以及和上海文广集团SMG的合作播映情况。独立导演、制片人赵琦则结合自己的拍片经验,谈到中国独立纪录片在资金和制度困境中的艰难求生,但他乐观表示希望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他说,“在中国体制内拍片虽然限制多多,但是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和途径,还是有可能作自己的表达。”赵琦提到自己参与制片的《归途列车》是第一部中国和国外(加拿大)合作的独立纪录片,两年前在IDFA获了头奖。它的运作模式或许可以作为独立纪录片未来发展的样例。

与龙共舞
下午场以“与龙共舞”为隐喻,集中讨论外国制作公司如何在中国纪录片播映市场寻求发行,并特别谈及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传统纪录片制作、发行和放映市场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澳大利亚LIC的中国区主编Shihui Cheng,华人纪录片机构CNEX的执行人Ben Tsiang,以及新加坡Bang Production总裁Keiko Bang女士分别就各自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和观众作了详细的交流。三人都指出尊重中国办事规律的重要性,哪怕一开始会遇到各种对西方惯例而言不尽合理的情况,比如中国数量繁多的各级电视台普遍偏好不花钱直接购买纪录片节目,而是出让一定百分比的广告份额,又如在广告排期上,对多级数系列纪录片的偏好等等,都需要以耐心和专业精神适度入乡随俗。Ben Tsiang先生还以详细的图示和数据,介绍了当前中国网站对视频点播(VOD)业务的重视,以及智能手机视频App的巨大发展空间对纪录片市场的启示。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官网:www.idfa.nl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