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背受敌的微信:审查的博弈

腹背受敌的微信似乎已开始陷入囚徒困境。一方面,拥有3亿用户的微信已不可避免得被赋予“媒体属性”,腾讯不希望重蹈新浪微博养千人团队审核内容却“吃力不讨好”的覆辙,但去媒体化推商业化的步伐却始终进展缓慢;另一方面,被抢走市场份额的三大运营商联合工信部等政府机构以网络安全等为由,设置市场障碍挤压微信,使其战略步伐变得谨小慎微。内外受敌的微信,如何在现有的商业和政治挤压下破局已至关重要,那么微信未来的战略走向会如何?其走向会对微信的媒体属性和内容审查制度有何影响?

“媒体属性”引发内部忧虑
笔者获悉,微信目前属于腾讯广州研究院直管运营,初创时80人的团队奋力拼搏,仅用433天就迅速积累到1亿用户,随后出现爆发式增长,短短9个月时间就累积到3亿用户。这个数字与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一致,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中国社交媒体使用者均拥有一个微信账号。

也正是因为用户积累神速般的疯长,大批传统媒体争相涌入微信公共账号。就连中央电视台的“央视新闻”也于4月1日在微信正式上线,央视甚至匪夷所思地动用了向来严肃的《新闻联播》来推广这个账号。

媒体们利用微信平台及时推送突发或深度新闻并与受众进行频繁互动,不仅助推了媒体本身的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微信的普及,大批新浪微博用户转战微信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事实上,在微信被不可避免得赋予“媒体属性”后,据笔者了解,腾讯内部至今并没有推出系统性的审查制度,甚至腾讯希望去媒体化以避开走入审查环节。一来,微信不愿意重蹈新浪微博养千人内容审查团队却“吃力不讨好”的覆辙;二来,微信内容审查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等技术手段解决的文字审查,而在于需要比较复杂流程才能完成的语音审查,而任何商家都不愿意做投入大于产出比的买卖。

外部挤压或逼宫微信审查
微信的3亿用户不仅为其自身带来了忧虑,也引发了被抢走数据市场蛋糕的三大运营商甚至是工信部的围攻。

作为OTT(Over The Top,移动互联网厂商通过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典型代表微信,其爆发式的用户增长加剧了运营商移动数据的疯长从而增加了运营商的成本(比如投资拓建网络等),而收取的流量费却无法弥补运营商的成本支出继而导致其利润下滑。此外,运营商的短信、语音等业务也受到了微信毁灭式的冲击,这意味着,微信用户增长不仅没有提升运营商的利润,反而还抢走了其短信、语音等业务的市场蛋糕,三大运营商怎么可能袖手旁观?

此前闹的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就是运营商逼宫微信,希望腾讯支付“占道费”的手段之一。虽然腾讯宣布绝不会向用户收费,但三大运营商和运营商的政府股东工信部以“网络运营安全”“网络犯罪”等问题一直向腾讯施压。除了日后可能协商既定的相关商业利益划分以外,微信也似乎不得不加强审查制度以避免被指名道姓批评的“网络安全”问题等,以此来堵运营商和工信部的嘴。

娱乐化破局
作为腾讯战略级产品,虽然微信仍处于孵化期,但微信将通过怎样的商业模式盈利都是腾讯必须解决的问题。

“游戏是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马化腾曾明确表示微信将推手机游戏走娱乐化之路。庞大的3亿用户基数、强大的团队和资金支撑以及数十年积累的游戏渠道和版权都暗示着微信首选游戏作为其商业化模式试水的水到渠成。

事实上,不论是负责微信产品研发的腾讯广州研究院还是负责微信商业化拓展的腾讯电商控股公司生活电商部都更乐意看到微信的“娱乐属性”或“社交属性”而非“媒体属性”,因为两部门谁都不愿意日后涉及内容审查的重担。虽然内容审查是业界普遍认为不可避免的,但就目前而言,微信似乎还没有成熟到“内容审查”的阶段,比如笔者可以自由无阻地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习近平”“习明泽”等在新浪微博属于敏感词的类似词句。这也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微信加强审查并严控所谓的网络安全还暂时没有被腾讯真正意义上地提上议程,偏娱乐化商业模式的启幕才是微信目前的战略核心。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