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票房奇迹和艺术水准失衡

中国电影为何票房飙升质量走低?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中国2014年电影票房达到了创纪录的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这份成绩并没有使各种批评之声销声匿迹。反而令更多人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出这样那样的忧虑。这些忧虑主要来自那些关心中国电影创作的人们。人们大都对与艺术水准不成正比的票房奇迹表示出鄙视。并且哀叹有艺术水准的作品实在太少,且票房惨淡。很多有责任感的老导演,更是呼吁支持艺术电影,支持新生代导演创作。

在一片唯商业逻辑侍从,短平快,追求短期效益的,丧失文化责任感的趋势下,国家主席习近平甚至也在新时期文艺座谈会上提到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市场一方面以票房为指标狂飙突进,而在内容方面却难以令人感到前途光明。加上审查机制的改革短期内仍无法推进,让观察家一边倒地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出担忧。

然而危机总是和转机雷同。中国电影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无论从体量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决定性的进步。这些进步说简单就是市场规律的进一步稳固。市场看似冰冷,像一张薄纸,缺乏在多个层次上的丰富性。这个时期的资本只接受安全的市场回报模式。被证明最容易带来票房的类型电影,加上一线明星的各种拼盘杂烩。把荒诞性和喜剧揉搓在一起,用段子化的手法贴上易于读取的标签。这些创造了这个时期院线电影的主流。

然而事实的结果却往往被人忽视,电影也同时脱离了沉重的理想,重新找到久违而轻盈的自由。市场化并非意味着自由,但却一定意味着自由的起步。过去十年,功利化的社会,人们不需要惨痛的真实。现实主义或者反思性并不在这个时期招人喜欢。这是个不断玩笑自嘲装疯卖傻风一样的越过风景,从而让自己忘记痛感的时代。和市场紧密缠绕的电影,当然正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最清晰的反映。

但我们不能忽视,票房的快速增长已令电影市场初步稳定,稳定的市场需求促使民营电影公司的崛起,院线的快速发展让人们重新走进电影院。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电影,这不是伟大的导演或制片人教人如何思考的时代,当人们带着各种期待进入漆黑的电影院,思考本身就已在这一次和下一次观影中渐渐成型。经济交易看起来是零和游戏,然而正是单纯性本身让规则一步步成型,并且最终促使电影公司制作更好的商品,在同业竞争中保持领先。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在文艺价值观面前就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中国人有个坏毛病,总自认出类拔萃。轻视他人的智商可以理解吗,轻视他人的需要则令所有理论和理想崩塌。中国文艺自古至今都不忘教化意义,文以载道,心怀天下是必须的。近代以来,中国文艺里拿腔拿调的那些坏习气,各种表面光鲜假大空的概念,轻而易举就能遮掩掉人性的真实。艺术为人服务从来都是空话,艺术到头来已经在市场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被整懵了。文艺无法做回自己,这实在有够疲惫的了。

当下的中国电影正逢历史上最好的年头。并且在未来十到二十年都将令人期待。电影的艺术水准非但不会继续下降,反而会持续进步。近几年崛起的电影业几大巨头将会在未来五年的市场攻防战中进一步划分市场,并且最终定型各自的特点和题材疆域。艺术电影和创意电影将在这些产业巨头的发展膨胀到极点后,进入黄金时期。因为电影的所谓市场规律事实上就是人的规律,观众的规律。观众不可能停止思考,电影也不会停下探索和发展的脚步。有人看,才有人拍。有创意实力的小型公司并不会被驱逐,相反各种优秀的电影工作室、电影创意团队将进驻这些大制片厂,成为其子品牌,子公司。创作丰富性需要稳定的产出来买单。从而达到真正娱乐业的标准。——口碑与市场的双赢。这不是什么宏图大愿,不是文化理想,而会是事实。如果在政策领域没有大规模倒退,电影将走向春天。也许这太过于乐观,但立春已过,天只会渐渐暖起来。

不做市场的奴隶,但得做好市场的学生。只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中国电影会走得越来越好。我不得不对文化上举大旗,“政治上正确”的一部分电影保持警觉。我们不能把事物一分为二,摔罐子走人。分歧不必非走到分裂,经济的共识也是同时文化的共识。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拥有足够的智性,让电影和平过渡,让社会安然转型。作为制作人或者导演,那些真正在第一线创作的人。事物的复杂性足够让我们冷静下来,耐心读读经典,把该补的硬功夫补上,自由对你们可能意味着限制,按时按量的锻炼和累积。万万偷不得懒。

(原题:立春之交,展望中国电影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中国电影:在话语中狂欢
中国纪录片如何征服西方观众?
一名中国贫困县学子眼中的美国教育
中国同性恋电影审查越来越宽松?
王杨
王杨

导演、自由撰稿人,代表作有《中国门》、《地上-空间》等,作品入围多个国际影展并获得奖项肯定。多年来从事电影评论工作,为多家报刊杂志撰稿。参与创建中国重要的电影评论丛书《青年电影手册》。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