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

李银河自爆私生活是被谁逼的?

(荷兰在线特约专稿)李银河自爆了,互联网炸了,有人笑,有人骂,我却泪流满面。

笔者曾见过李银河两面。

第一次是在今年的四月的北京,那时王小波祭日刚过,和李银河寒暄时提及此事,她说虽然小波已经走了18年了,但今年还是有很多人自发去他墓前祭奠。她说这话时,脸不自觉侧向一边,目光似近似远,眼神里虽有淡淡幽怨,但更多是时光也难以抹去的想念。

第二次再见李银河,是在今年的八月的荷兰,那时的阿姆斯特丹全城沉浸在年度同性恋运河大游行的粉色欢庆之中,她应荷兰政府的邀约来荷参观交流,笔者也有机会真正接触到这位被某些人称为“当今中国社会最坏的人”,并体察到她真正的伟大和平凡。

第一个感受,是她的健谈。她对中国这个国家的爱之深,最直接地体现在她对于政治议题的持续的高昂兴致。她呆几天就说几天,她走到哪就讲到哪,从中国向左转说到聚众淫乱罪,从女性的权利说到同性亚文化。吐槽有很多种,有些人吐槽是为了泄愤,还有些人是无心,而李银河的吐槽不同。一是因为她真的忧心,忧心于中国这个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二更像是在探询,似乎她总在试图从听者和自我的对话中寻找着答案。

第二个感受,是她的从容。有些朋友叫李银河为李奶奶,因为他们说,只有奶奶两个字才配得上她的从容。李银河的从容,不仅是坐怀不乱,或处事不惊,更是她身上那种似乎因为已经参透世事,所以才不喜不悲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和她的同龄人乃至更年长的人相比,少了一些世故,却多了大把智慧。笔者不知道她的从容,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再造,究竟是因为她经受的非议才造就了她的从容,还是她原本的从容所以才能经受住这般的非议呢?有趣的一个记忆,是李银河在前往荷兰红灯区参观时,她拿起手机拍摄大麻烟气氤氲下的街道,但在进入一个站满性工作者的封闭回廊时,因为她不小心忘记关闭手机屏幕,遭到了来自东欧的性工作者的呵斥和推搡。笔者可能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刻她眼中闪烁的惊恐和冤枉,没有看到过她的大悲或大喜,但笔者却从她那一刻的惊恐中,看到了她的平凡。

第三个感受,是她的好学。李银河曾师从费孝通,也是她那一代人中少见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女博士,更是社科院的教授。她践行心灵阅读,来参透生命哲学。但恰恰是这样一个渊博之人,却仍对所有陌生事物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心。笔者和她参加了多次研讨会,和有些学者不同,她每次都会拿出一个小本,记下那些新鲜的信息,出于一个社会学家的本分,她尤其对社会统计和调查中的那些数字感兴趣。有人说,李银河的出名,是因为她一贯的话语越位,但学问的精湛,同样不应被无视,因为她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本分。

但事实上,当李银河在博客中自爆与异性人的17年情史之时,她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已成为平衡中国的天平。这两年,民间反性势力崛起,反色情大妈以保护青少年为幌,泼性学家大粪,与科学宣战;官方反性热情不减,先是东莞小姐遭殃,连影视剧里小三都不能有幸福。这样一个时代需要李银河,需要像她一样的人,把中国拉回到走向开明、开化和多元的变革路径。

其实这么多年,李银河已经做了很多,她为农村妇女发声,为同性恋群体奔走,为虐恋正名——她以几近蹒跚的步履,见证了中国几十年来有关性与性别领域的变迁。她是在拿自己的知识分子良心,还有智慧,在跟愚昧和腐朽作战。

但这次不同,她在博客中自爆情史,将自己的异性人伴侣公布于世,等于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和隐私在作战。这千余字娓娓道来的爱情故事的背后,是死磕,更是一种悲壮。

我们要祝福李银河,是因为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哪一种爱情,不论发生在何种与何种性别之间,都是极美的事。她以自己的亲历,让世人知道性不只有一面,性别不只有两种,当你意识到这个世界比你想象中更加多元时,这或许是李银河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最大的贡献了。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武之阳
武之阳

武之阳,中国时政旁观者。期以慷慨激昂之辞,践行公民政治参与。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