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书香节上的荷兰作家

南国书香:荷兰文学中国行

(荷兰在线特约报道)在刚刚落幕的“拙见·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上,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几个远道而来的荷兰作家了。他们携着各自著作的中译本,参与了从文学到科普的系列活动。

荷兰,这个中国人眼中的语言文化“小国”,却是本届文学周的唯一主宾国。8月19至21日,文学周围绕着荷兰这个主题展开。会展中心荷兰图书专区里展示着数十种荷兰中文版图书,并有米菲兔等知名的荷兰童书形象陪伴。荷兰文学中国行

荷兰作家五剑客

8月18日活动开幕前,荷兰社会学家艾布拉姆·德·斯旺、生物学家耶勒·热尤墨尔、美学家约斯·德·穆尔、汉学家林恪,以及荷兰籍伊朗作家卡德尔·阿卜杜拉,在荷兰文学基金会马腾先生的带队下飞抵广州——这座他们初次涉足的城市。抵达当晚,荷兰驻广州总领事在官邸中为他们接风。次日,广州大雨瓢泼。“荷兰文学中国行”的开馆仪式和媒体见面会被大雨中前来的热情观众围堵得水泄不通,就连幕后组织者花城出版社的林宋瑜编辑都说她挤不进去。

这5位荷兰作家究竟是谁?其实,除了荷兰籍伊朗作家阿卜杜拉外,他们都不是我们想像中的畅销作者。艾布拉姆·德·斯旺(Abram de Swaan)是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前阿姆斯特丹社科院院长、历史社会学家和比较社会学家,著有《被国家照顾》、《世界上的语言》等作品。约斯·德·穆尔(Jos de Mul)是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美学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及上海复旦大学的客座教授,著有《后现代艺术与哲学中的浪漫之欲》、《有限性的悲剧:狄尔泰的生命释疑学》、《赛博空间的奥德赛》、《命运的驯化: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等作品。耶勒·热尤墨尔(Jelle Reumer)是鹿特丹自然博物馆馆长、古生物学家和纪实小说家,著有《猿猴大爆炸:人类的兴衰》、《传宗接代》、《被拾、被捞、被雕》等作品。林恪(Mark  Leenhouts)则是中国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著有《当代中国文学:世俗的却有灵性》,曾将钱钟书、韩少功、苏童、毕飞宇、阎连科、史铁生、白先勇等翻译成荷兰文,目前正在参与翻译《红楼梦》。可见,这四位都是典型的学者作家,他们的书即使在荷兰也算不上畅销,但均是具有影响的实力作品,并获得多种大奖。

唯一的例外是荷兰籍伊朗作家卡德尔·阿卜杜拉(Kader Abdolah)。他早年是流亡荷兰的政治难民,之后用荷兰语写作,著有三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及诸多评论和诗歌作品。他的首部荷兰语作品《鹰》登上年度畅销书榜,2006年的《清真寺之家》再度登上畅销书榜单。广州的花城出版社已于2010年将他的另一部荣获文学大奖的作品《天书,我父亲的笔记本》翻译介绍到中国。然而,或许是因为与作品中文化背景的隔阂,这本书在中国未能畅销。

荷兰文学在中国

实力派畅销书

此次作客“南方国际文学周”的五位荷兰作家均由荷兰文学基金会提名推荐。 基金会由荷兰文化部出资成立,独立运作,旨在向世界推荐优秀的当代荷兰书作,可以说是荷兰的官方形象大使。早在10年前,基金会就开始在中国积极推广荷兰图书,与中国出版社签署翻译协议,将优秀的荷兰文学和科普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据与基金会有过多年合作的林宋瑜女士介绍,基金会推荐的选题并不是最畅销的,但绝对是高质量的。中国出版社与他们合作并非只考虑市场,更主要是打造文化品牌,影响大了,销量自然会上升。

事实证明,这些书虽然未能登上畅销排行榜,却造就了一批忠实读者。这些读者向亲朋好友或在网路上推荐这些书,让它们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样的传播方法尽管造不出势头,但也让书细水长流,可谓长销书。其中,如《猿猴大爆炸》这类关注全球问题的科普作品尤其受欢迎。其作者耶勒·热尤墨尔在文学周上题为“恐龙进化成鸟之路”的讲座趣味纷呈,招引来许多小观众。林宋瑜女士说,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但鲜有人具备实力把研究成果用通俗轻松的语言写下来传播给大众。由于中国缺乏好的本土科普书籍,荷兰科普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据悉,花城出版社已翻译出版了一系列荷兰科普,包括《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火与文明》、《游戏的人》、《世界上的文字》等。

相关文章:

传播中国文学的使者:荷语翻译家林恪

震惊于中国人的好奇心:专访荷兰文学基金会会长

荷兰文学名作进军中国图书市场

荷兰图书面世中国


 

 

 

岳韬
岳韬

岳韬,知名作家、跨文化培训专家。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当过记者、编辑,现从事商务培训和写作。频繁在中英文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作品,于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红蟋蟀》,荷兰文版Schemering boven Shanghai于2015年1月推出,英文版Shanghai Blue将于2015年秋面世。岳韬目前正在创作第二部小说。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