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绒花遇到荷兰设计

中荷作用:当南京绒花遇到荷兰设计

绒花为南京传统手工艺品,以蚕丝染色成绒,用铜丝勾条制作成条,绒条再经扎绑塑性而成。这项工艺相传始于唐朝,最早运用的是云锦边脚料的丝线。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可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因而,每逢婚嫁喜事和传统佳节,民间普遍有用绒花作装饰的习俗。南京绒花的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为主,它那蓬松柔软的触感,还有时而淡雅、时而艳丽的颜色,都十分的可爱讨喜。甚至有人称它为“最浪漫的手工艺”。

参与此轮中荷作用的赵树宪老师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他和绒花的结缘是在南京人造花工厂,当时年轻好学的赵老师走过了工厂流水线里的每一个车间,掌握了绒花制作的全部技术。工厂在市场经济时代倒闭,于是赵老师和绒花这一别就是十多年,期间他都已经放弃了这门手艺,没想到如今还能有复苏的时机。现在的他在甘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里有着自己的工作室,能够继续创作绒花作品是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惊喜的好事。曾经在工厂的流水线里做过无数绒鸡的赵老师反倒是对花卉尤其喜爱,对花型作品的造型设计颇有研究。他说,花是植物里最美好的东西,但也最易逝。而绒花可以把这柔弱的美永久地保留住。

与之合作的荷兰设计师叶似珂Jetske Visser毕业于埃因霍芬设计学院,她的作品流露着细腻情感和诗情画意。她擅长留住脆弱又随即而逝的美,并将她的研究用设计语言物化成产品。娇小甜美的她与绒花相配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来南京之前,叶似珂就开始对绒花的发散性创想,所以在六周的交流过程中,她也一直走得很快很顺畅。以绒花为题的合作作品是一组完整的家具用品,它们构成一个唯美的绒花世界,有灯具、花瓶,镜子、首饰和一套DIY工具包。在作品中她放大凸显了绒条的扭转制作技艺和蚕丝线的柔美。对于学做绒花却不做花的叶似珂,赵老师倒也及其包容,他笑呵呵地说,好!思路发散的越远越好!让我也可以有些新尝试!

然而在创新实验的路上,赵老师的疑虑也接踵而来。“叶似珂每次都带些新材料来让我扭转看效果,在我看来这些大绒条和刷子无异,离‘绒花’太远,好像跑题了。”可是叶似珂说,“绒花一直保持一个样子是因为过去资源有限,而近些年材料的革新和扩展是惊人的,新材料的加入可以为绒花提供新的可能性。”当第一个灯具的试验结束,设计草图完成时,我们问赵老师,“这还是绒花吗?”他笑笑说“当然不是!只能算是从绒花中提取灵感的衍生创作。”叶似珂急忙解释说,“我的三件产品会对绒花做出渐进式的创新,而现在的这款灯具是走得最远的一件。其他的几件和绒花会有更直观的联系。”当离绒花原型最接近的DIY包和首饰设计出来后,赵老师就乐了!他的创意灵感也突然得到激发,在产品中加入很多自己的设计想法和造型构思。他非常感谢叶似珂,说这样的首饰设计一定可以帮助绒花拓宽市场,持续生命力!

如今,每款设计已初具雏形,只待细节的调整。叶似珂也会在回荷兰后继续她的工作,并保持和赵老师的远洋对话。她也真诚地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力量,来推广绒花这门濒临消亡的美丽手艺。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喜欢、学习、使用,也让赵老师能有更多的徒弟来继承、延续他的老手艺。

相关内容:

中荷作用:百云图交织中荷情谊

中荷作用:当荷花遇上郁金香

中荷作用:云锦与绒花启航丝绸路

敬请关注荷兰在线微信账号(helanonlinechina),更多精彩资讯,手机专送。

荷兰在线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荷兰在线中文网
腾讯微博:@荷兰在线

 

中荷作用
中荷作用

中荷作用由一群年轻的“中荷人”创办。他们扎根在中华文化,熏陶于荷式生活。致力于搭建中荷桥梁,推进双方的文化交流、资源整合,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并用设计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