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拉出的横幅

【传媒生力军】移风易俗能否速成?

参赛学校:复旦大学
 作者:郑生竹  指导老师:曹晋  

婚、生、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是人生三件大事。人们对“死”,尤为重视,这也衍生出各地风格各异的丧葬习俗。老一代人苦守丧葬传统的同时,政府正在大力推广殡葬改革。然而新旧观念的冲突如何改革?移风易俗能速成吗?

实行火葬,改革土葬

“破除千年封建丧葬陋习,树立当代文明丧葬新风”、“积极推进殡葬改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这是悬挂在黄墩镇政府围墙上的宣传标语。黄墩镇地处怀宁县中部,其所在地的上级政府——安徽省安庆市在4月份推行了一项丧葬改革:所在辖区除岳西县外,6月1日零时起所有离世的人必须改土葬为火葬。为做好殡葬改革宣传,像这样的宣传横幅在底下政府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邻近黄墩镇的秀山乡则挂起了“实行火葬,改革土葬”的横幅。

按照官方说法,此次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安庆市在全省丧葬改革常年拖后腿,当地乡民上坟时经常引起森林火灾。安庆市政府为强制推行殡葬改革,除了通过横幅宣传之外,还让底下村干部派人到存有棺木的人家,将棺木统一销毁,每副棺木补偿800元。

棺木只能当柴火

刘会山老两口家里存有的两幅棺材,5月份被当地大队干部派人砍掉了,被砍掉的棺木碎屑只能用做烧饭的柴火。刘会山家住黄墩镇高楼村,现年74岁,家中的两幅棺材在七八年之前就打好了,当时每副棺材花费要1000多。在当地有一项风俗,一般年过六旬的人,会请手艺精湛的木匠,将家中留存好的木料为自己打好棺材,这在当地不是什么忌讳事,打好的棺材也叫“百岁方”或“寿材”。

刘会山是个党员,当地村委会经常就一些重要事宜开党员大会,但这次推行丧葬改革却没有开党员大会。他告诉笔者,这次殡葬改革“就像计划生育一样,强制的,不许用棺材装了,都是火化”。土葬是当地沿袭下来的风俗,但当地人死之后不是立即土葬,而是要请风水先生看好地方,将棺木放在用水泥砖和石棉瓦砌成的小屋里,待到3年之后才下葬,这种丧葬风俗叫“厝柩”。

全部要葬掉

笔者查阅资料得知,这种“厝柩”的丧葬风俗可追溯到明朝。朱元璋当年打天下时,致使安庆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大减。为繁殖人口,当上皇帝的朱元璋下令将江西百姓移民于此,且不得迁回,这些江西移民期待死后政策能有所松动,所以暂时不将死者棺木下葬,期待魂归故里。

这种说法得到了村民程贯之的印证。程贯之现年84岁,家住花山村杨安组,他说从程氏家谱中查询得知,“程家是从江南的歙县那边搬过来的,程式家谱上有记载,好像是从鄱阳湖那边过来的,大概是在明朝期间”。他还告诉笔者,在当地只有死于非命或小孩早年夭折才会直接埋入土里。在安庆市内,不同地方风俗也是不同的,例如邻县望江县就是死后直接土葬。刘会山告诉我们2015年元旦前“这些土面上的坟(厝柩)全部要葬掉”。

因多名老人抢在土葬截止日之前自杀睡棺材的新闻爆出,此次安庆市政府出台的殡葬改革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东方早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媒体先后爆光了此事件,大部分报道和评论都持反对当地政府强制推行丧葬改革的做法。但少有媒体去关注“厝柩”也须一律在2015年元旦前下葬这项改革。

移风易俗岂可倒计时

厝柩这项风俗,除了能让后人追忆这段历史之外,已无多大意义。它不仅暴露在外占用田地,本地人晚上出门办事,也觉得那东西“不干净”,瘆的慌。但让人非议的是:过于急迫地去强制推行一项政策,而不考虑民众心理承受底线的施政方式。陈锦涛是高楼村的一个大队长,他是6月1号之后高楼村去世的第一个老人,死后家人买了一个装骨灰的罐子,“没有公墓,准备与他老伴葬在一起”。

针对此次丧葬改革,笔者认为当地政府应该给乡民们多点时间去接受,这也让当地政府有充足的时间去宣传和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政府也可制定政策鼓励的方式来理性引导乡民们去火葬和生态安葬,少些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蛮横粗野的施政方式。须知民风民俗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移风易俗岂可在短促的几个月之内倒计时解决?

注:本文为传媒生力军参赛作品,不代表本网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敬请关注荷兰在线微信账号(helanonlinechina),更多精彩资讯,手机专送。

荷兰在线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荷兰在线中文网

腾讯微博:@荷兰在线
 

 

传媒生力军优秀参赛作品
传媒生力军优秀参赛作品

“传媒生力军”2014全球新媒体创作邀请赛首次进入中国,来自人大、中传、复旦、暨大、厦大、川大六所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生力军,将在“荷兰在线”这个国际媒体平台进行一场梦想与实力的终极PK。大赛分初赛和决赛,贯穿2014全年,优秀作品将在网站及各社交媒体平台陆续刊登,敬请关注。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