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义平

【传媒生力军】在中国做公益,难吗?

参赛学校:暨南大学

学生:林晓慧 指导老师:陈喆

四年前的一天,出完差的林义平刚回到广州,义工伙伴悲痛地告诉他:“昨天,琪琪已经离开我们了。”这消息如晴天霹雳,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琪琪11岁时被查出身患骨癌,走投无路的妈妈将她遗弃在医院。医生说她最多只能活二个多月。看到瘦弱无生气的琪琪,林义平的志愿团队非常心疼,费尽心思照顾她。不知不觉间,她活过了两年时光。

在琪琪去世后的好几年,林义平还一直保留着她的手机号码。虽然已经无法联络到她了,但这个号码已成为一段珍贵回忆,铭刻在林义平脑海里。

在广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乐善好施,他们热心公益,他们的身影总出现在人们需要的地方。市民因他们的服务而倍感温暖,广州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和谐。

把公益当事业做

有约150万人的广州番禺区,志愿者人数已达8万。林义平,是这群人中的一位。40岁的他,是仲元中学一名普通的校医,也是广州番禺区义工联助残部负责人、明月关助服务中心主讲师等。迄今,从事志愿者培训和助残公益有13年了。

与许多公益人一样,林义平接触到公益行业不久,“很快就上瘾了”。13年前,林义平从老家广东平远县来广州,朋友圈很窄。这令喜欢热闹、贪玩的他颇不习惯。碰巧,番禺区义工联成立讲师团,他便报名参加,成为志愿者培训的讲师。慢慢地,他总感觉拿着别人的经验到处宣讲有点忽悠人,希望亲自去验证、去实践。于是他主动要求参加一线服务,也与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

琪琪便是他志愿服务生涯中的一个案例。他帮助残疾人力登长城、多次挽救自杀的大学生,协助残疾人圆梦伦敦…… 在他看来,公益是公众乐于参与、低成本、有一定激励性、务实性、智慧性的服务。他坦言:“希望一辈子做公益,把公益当事业来做。”

公益之路不平坦

三年前,记者曾在志愿者培训现场见过林义平,那时的他充满活力,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而今,依然神采飞扬的林老师头上多了不少白头发。

其实,林义平做公益曾有来自家庭的阻力。由于他全身心沉浸在公益事业中,对家庭或多或少照顾不周,家人开始劝说他就此罢休。他意识到该问题后,让家人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也尽量多腾出时间照顾家人。慢慢地,他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当记者问他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时,他笑了:“知道会有困难,但没有想那么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务实,默默去做就好了。”

用智慧去做公益

从事公益13载,林义平的观念也有了转变。现在的他不像万金油似的什么都干,而是将脚步放慢,加入更多的思考。“不能做蜡烛,不能做烟花,要用智慧去做公益。”

他发现仅仅资助几个对象,只是沧海一粟。而没受资助的人可能会“不患穷而患不公”。现在的他更倾向于授人以渔,注重“赋权”,“赋能”和合作。最近,他正为一至二万名残疾人走上创业与就业的道路而努力。如开办残疾人网上创业班、残疾人社工考证培训班等。用这种非施舍、更平等、公平的方式帮助更多残疾人。

40岁的阿明,曾接受帮助在明月关助服务中心上过电子商务班。现今,班里大部分学员都开了网店,他也做起文职工作。同时,他也从受助的残疾人转变为助人的义工,将公益传递。

公益值得我坚持

虽然不少公益人反映,国内公益氛围不浓,政府的扶持力度也不足,很多人做得身心俱疲。但不少的“林义平”们仍在坚持,在战斗。

林义平坦言,他们不是“神”,对公益的坚持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事业使命感让他的公益路越走越宽。做公益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完善的过程。“小时候特别穷,我没有做义工之前骨子里是有些自卑的。”做公益让他的沟通、合作和执行能力得到提升,更自信也更包容。

谈到未来的人生规划,林义平笑得很灿烂:“我会努力推动有效、有趣、有益的公益项目,开拓最平凡、易推广的NGO发展之路。”

公益之路没有尽头,广州公益人义无反顾地走在路上。

注:本文为传媒生力军参赛作品,不代表本网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传媒生力军优秀参赛作品
传媒生力军优秀参赛作品

“传媒生力军”2014全球新媒体创作邀请赛首次进入中国,来自人大、中传、复旦、暨大、厦大、川大六所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生力军,将在“荷兰在线”这个国际媒体平台进行一场梦想与实力的终极PK。大赛分初赛和决赛,贯穿2014全年,优秀作品将在网站及各社交媒体平台陆续刊登,敬请关注。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