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先生

【传媒生力军】贝壳先生和他的梦想种子

参赛学校:厦门大学

学生:周梦娜 张夏 指导老师:曹立新

梦想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对于今年38岁的贝壳来说,他的梦想是在繁华的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一座农庄,和妻子一起种菜养鸡,过着中国先民一样的耕读生活。

海边少年

贝壳的家乡在福建东山——一个距厦门近200公里的美丽海岛。童年时,他常在金色的沙滩上游戏,玩各种美丽的贝壳,向远方遥望,梦想着海的另一头会有怎样的风景、村庄和故事。

2008年6月,贝壳真的与一群伙伴从香港出发,沿台湾、琉球、日本、横渡北太平洋,作了一次环球旅行。贝壳永远记得,当他躺在西沙群岛的金色沙滩上,沐浴着璀璨的阳光,他的幸福就像一块温暖的贝壳。从此,朋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贝壳”。

从东山的沙滩到西沙群岛的沙滩,贝壳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1993年,家里一场变故,使得他初中还没毕业,就不得不出门打工。他到码头当过搬运工,到工地上扛过水泥, 还在厦门集美大学门口的小店当过店小二。当店小二的时候,他认识了一群大学生,18岁的他和几个大学生策划了一场从厦门到北京、东北的自行车骑行。此后,贝壳先后在美资广告公司、港资的互联网公司工作。最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和体面的生活。

在水泥地上种花

 2001年,贝壳认识了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徐仁修先生。荒野保护协会是1995年在台湾成立的一个环境保护团体,透过自然教育、栖地保育与守护行动,推动台湾及全球荒野保护的工作,维护自然环境。

 “徐先生是我的恩师。”贝壳说。通过徐仁修和他的“荒野保护协会”,贝壳开始学习“朴门生态永续设计(Permaculture)”的“复原土壤”技术。一年后,他学会用这种技术循环改造自家的薰衣草花园,并寻找机会做更大的尝试。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洋楼和树木掩映的花园鼓浪屿,有一块突兀的水泥地。这里原来是国营灯泡厂,著名诗人舒婷早年在这里当过工人,前些年灯泡厂搬迁后,留下了这片废墟。贝壳注意到,荒芜的旧址旁边,有间摇摇欲坠的小屋,里面住着一位孤寡老人。了解到老人生活无依无靠,贝壳想:也许可以在水泥地上复原土壤,让老人在地上种花,获得生活来源。

贝壳和五六个朋友用簸箕从旁边的植被林里提来土壤,覆盖在荒废的水泥地基上,花了一星期,足足累积了四十公分厚的泥土。然后将香草和蔬菜的种子赠予老人,教他播种,老人则将收获的香草卖给他的烘焙坊。老人有了收入,烘焙坊也有了相对便宜的货源。贝壳说,“让这块地的土壤复原,既活了一块地又活了一个人。”

都市“桃花园”

贝壳更大的梦想,是让更多的城市人过上土地上的生活。他的脑海里经常憧憬着一个像中国古代田园作家陶渊明所描述“桃花源”那样的自然社区,居民们亲自在这里种植蔬菜,养鸡养鸭;通过自然疗法修养身心;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中接受教育,老人们在自然的陪伴下安享晚年。

2012年,贝壳在厦门岛最高峰的云顶岩下,找到了绿树葱茏的东坪山,他决定在这里建造他的桃花源。他带着妻子在山谷里建起了小农庄,并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绿宿山谷”。就这样,曾经的海边少年,成为一位现代山民。

贝壳不是要做一个现代隐士,他想做的是为现代都市人探索一种更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希望将“绿宿山谷”打造成一个自然社区,包括绿色养老院、自然教育学堂、中医养生等等。贝壳特别期待这里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的场所。在荒野保护协会,他曾经学习儿童自然教育理念。目前他开始着手做自己的自然教育项目,他要让孩子亲手在东坪山播下种子,培育种子,直到收获,体验自然生命的长成。

在贝壳看来,“自然教育”,更是“养育”新人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东坪山脚下,宽阔繁华的环岛路上车水马龙,贝壳希望有一天,匆忙的都市人能放慢些节奏,亲近自然。

注:本文为传媒生力军参赛作品,不代表本网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传媒生力军优秀参赛作品
传媒生力军优秀参赛作品

“传媒生力军”2014全球新媒体创作邀请赛首次进入中国,来自人大、中传、复旦、暨大、厦大、川大六所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生力军,将在“荷兰在线”这个国际媒体平台进行一场梦想与实力的终极PK。大赛分初赛和决赛,贯穿2014全年,优秀作品将在网站及各社交媒体平台陆续刊登,敬请关注。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