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能够统战台湾吗?

信仰能够统战台湾吗?

(荷兰在线“族群、移民与宗教”系列三)

每天进出南华路,我都要路过厦门城隍庙。宫庙不大,却悬挂一块醒目的牌匾,看点是题词人——吴伯雄。生活在闽南,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宫殿庙宇常见类似的标识,显示出与台湾的关系。偶然翻出来中国社科院陈进国博士写的一篇文章《传统复兴与信仰自觉》,其中关于福建“信仰统战”的观点颇有共鸣。

海峡两岸长期分治,政治统一道路漫长,但对于中国政府而言,两岸“同文”却是一张重要的感情牌。在两岸关系中,宗教信仰一直是重要的交流形式,于是有了“信仰统战”这一形象说法。

福建有着多元且混杂的民间信仰,供奉保生大帝、妈祖、土地公的庙宇随处可见。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的很多信仰和台湾是相通的,尤以妈祖信仰最为典型。伴随着两岸三通,信仰交流愈加频繁。因着台湾与东南沿海的历史联系,妈祖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04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前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曾发贺信说:“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更有人将妈祖称为“海峡和平女神”,甚至是“世界统战部长”。注重官方主导的文化交流模式被形象地形容为“文化搭台,统战唱戏”。毋庸置疑,海峡两岸信仰交流促进了大陆民间信仰的复兴,地方政府对民间信仰的态度日益开明,使得民间信仰得以“脱敏”。台湾的宫庙纷纷到大陆拜谒祖庙,带一抔香灰回到自己的宫庙供奉,是为“分香”,言外之意是子庙与祖庙建立起了神灵联系,得到祖庙的庇佑。从90年代到本世纪,来大陆祖庙朝拜的台湾信众已超过百万。

有人乐观地认为,宗教信仰交流势必将促进两岸政治和文化往来。更有人以宗教交流来为两岸同胞“同文同种”的说法加以铺垫,以为相同的信仰必能推动国家统一大业。事实果真如此吗?2003年,中国社科院《关于福建省民间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指出“信仰统战”带来的困境。80年代以来的福建“妈祖热”是对台工作的需要而被烘托起来的,大陆方面对于妈祖信仰促进统一的认识过于片面,夸大了宗教情感和民族意识对国家认同和台胞“统”“独”立场的影响。大陆人过分乐观地相信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台湾人信仰妈祖,与大陆有相同文化,必定认同中国,支持统一。

现实中,各方对同一个妈祖有着不同的解读。台湾的几大妈祖庙借助到祖庙进香,一个重要的考量是要增强自身的“正统”地位,以便在宫庙竞争中获得优势。在宗教市场论看来,信仰服务的提供也存在一个竞争的市场,谁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谁就能在众多宗教和信仰中脱颖而出,赢得信众。对于大陆祖庙的管理者而言,台湾子庙前来朝拜,也有利于他们抬高自身政治身价,争取更多管理自主权,追逐经济利益。

大陆官方对“信仰统战”的热情过于高涨,往往忽视了神明权威的神圣法则。大陆祖庙神明频繁离境到台湾巡视,被视为地方官员的政绩。1997年“闽台贸易促进会”组织的湄洲妈祖巡台;2006年山西关帝祖庙复制神尊巡台;2010年厦门青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巡安台湾。一直以来,子庙到祖庙进香是信仰的惯习,但地方官员主导的祖庙巡台改变了礼数和法统,弱化了大陆祖庙的权威性和正统性。有的宗教交流活动以妈祖为名,但事件与信仰并无太大关系,也缺少应有的仪式。这一方面可能会弱化神明的超越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激发台湾地方对信仰文化的抵抗。“文化搭台、统战唱戏”的政府主导工程往往激发台湾人和地方文化的排斥。也就难怪有人说有两个妈祖,一个是政治的妈祖,一个是信仰的妈祖。2007年台湾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开台妈祖”跨海“出巡”纽约,参与政治诉求“UN for Taiwan”。这应该是鼓吹“信仰统战”的大陆人所不愿看到的吧。

看来,信仰统战远不如大陆官员想象得那么美好。

(笔者注:陈进国的文章详见《中国宗教报告201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152-184页。)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儒家文明与基督文明能否兼容?

社会恐慌:对维族人的爱恨纠结

 

 

刘峄阳
刘峄阳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候选人,从事移民、宗教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生于孔孟故里,与圣人为邻,却未曾研读儒家经典。表面放荡不羁,实则谨小慎微,于大节处不敢毁伤丝毫。喜饮酒,好与才俊把盏言欢,但酒量不济,有辱鲁人之名。中学向往作家,大学误入愤青之途,后钻研学问,乐在其中。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