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卡佛上海

买手店的第二个春天

(荷兰在线专稿)购物自有乐趣。然而对于一些时装精、生活家来说,在连锁百货商店里购物,意味着浩如烟海的商品、良莠不齐的品牌、与隔壁商店别无二致的选择,以及撞衫的风险。于是为了照顾这些“少数派”的品位,买手店成为一种新的时尚零售模式——说新其实也不新,买手店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并早已成为另一种主流,只不过在中国,刚刚过去的2013年堪称是买手店的又一个春天:北京的老佛爷,上海的连卡佛、10 Corso Como和Joyce在几个月内纷纷开业,而成都连卡佛也将在今年开幕。

顾名思义,买手店的灵魂就是那些经过专业训练的买手们。他们熟知时装历史,时刻关注流行趋势与市场动向,出席各大品牌的新品发布会,并直接与品牌设计师、供货商对话,在挑剔地审视与选择之后向他们下订单——虽然所卖的产品也都是有品牌的,但买手店跟百货大楼的根本区别在于,款式和设计理念往往凌驾于品牌之上,而商品的陈列也大多是根据风格和品类,而非根据品牌划分,这与向品牌收取租金、实行联营制的传统百货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出,买手店与设计师、品牌之间的关系远比在传统的零售店中密切,买手店靠着所挑选的独特的品牌与商品塑造出独特的店铺风格,而设计师则靠着买手店找到销售、成名的渠道。

其实,作为买手店大佬的连卡佛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试图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在上海 、杭州和哈尔滨开店,然而由于这种销售形态在当时过于超前而造成生意惨谈,于2006年末关闭上海店铺,2007年初调整杭州与哈尔滨店铺。

如今,在一线奢侈大牌普遍低迷的当下,却恰好成为了买手店东山再起的契机。贝恩咨询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奢侈品报告显示,中国市场——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的部分消费者日益成熟,他们对奢侈品的偏好出现转移,越来越喜好独特、低调的品牌,而非大众奢侈品牌,同时新兴的年轻一代消费者则寻求独特性和个性。

在上海淮海路,回归的连卡佛在10年前的原址开出了比之前大七倍的店铺,4个楼层、1.4万平方米经营面积、 85位专业买手、500多个采购品牌(包括3个本土设计师品牌),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旗舰店。

在上海静安寺的10CorsoComo新店,延续了它在米兰和首尔的概念,充满几何形状的透明的玻璃房子里,室内设计由美国艺术家Kris Ruhs亲自操刀,各处充满了标志性的黑白波点。在这里你都可以找到各种体现时髦品位的小众品牌,Eclectic by Tom Dixon、Fornasetti、Ligne Blanche、Bosa、Alaia、Maison Martin Margiela,等等,有不少都是第一次进入中国,且独家有售。而来自意大利的Salvatore Scarpa顶级客制男装裁缝铺,展示店主Clara Sozzani私人收藏的画廊,别具风格的咖啡馆、酒吧和餐厅,更是让这家独立小楼成为贩卖生活方式与个人品位的时髦圣地。

而在北京、上海各有分店的Triple-Major,除了代理世界各地多个独立设计师品牌的服饰配件之外,另有独立出版区,提供冷门的杂志和书籍。此外,还持续在各地举办式上概念展,例如2009年邀请30多位设计师以“一件T恤”为主题进行创作,讨论T恤在服装之外更广阔的意义,期望向大众展示“时尚的延伸意义”,这也许同样也可以阐释买手店的要义。

如同前面所提到,买手店也都起到了推动时尚发展的作用。在北京起步、并于近期覆盖上海的栋梁主打的便是中国设计师的设计,店内包括了周翔宇、上官哲、范然、孙何方等本土设计师的作品,为希望支持本土时装设计的消费者们提供了难得的购物空间。 

如今,中国的时髦客们最期待的也许就是传奇级别的巴黎买手店Colette,虽然店主曾说:“Colette 永远只有一家,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在我的手边。”但是店铺内满满一层楼的各大品牌专门为Colette定制的限量版产品,足以彰显其在买手店业内超凡的地位,并让所有人对这家店趋之若鹜。

 

 

Dalmore
Dalmore

接受过社会学、心理学与国际新闻训练的时尚媒体工作者,热爱艺术、电影与猫咪,以及一切美与有趣的事物,不过审美上偶有恶趣味。作为一名无法离开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信息强迫症患者,正致力于成为一名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jing的知道分子。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