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幸福心理学

中国式幸福心理学

2014年的春晚,大萌子和一曲《时间去哪儿了》唱哭了很多人,家总是人心里一根温柔的弦。但感动之余,年夜饭卓上的那些关于房子,票子,孩子的话题还是时时骚扰着中国人脆弱的神经。 去年,全国约有25万人选择了自杀,当年央视那一句雷人的“你幸福吗”成了当下中国人的一个严肃命题。“中国梦”的实现如今又多了一个新的要求----请时刻保持心理健康。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伯克利大学终身教授,被称为中国心理学第一人,2月10日接受墨尔本大学在线英文访谈节目Up Close专访。访谈主题为“积极心理学在中国”。

中国梦: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穷人如何快乐?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这次专访。今日,有数以百万的中国人被挡在了中国经济取得的惊人增长之外,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有除了印度以外最多的穷人以及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对于在邓的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外,掉队的那群人,“积极心理学”能不能彻底帮助他们?还是必须先满足他们的马斯洛曲线的最底层?换句话说,这部分人的快乐是不是建立在更高的物质财富之上?

◆       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只谈如何快乐。它强调个人自决,个体自由,梦想,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显然,对于那些被排除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之外的人,积极心理学能鼓励他们获得主动性。我们在努力建构一个积极心理学的社区,提供农村教师和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以帮助。我们给大家提供希望,你必须对自己有信念,对身边的人有信念。这样才能改变中国,改变个体的生活。

尤其在大家的社会关系发生摩擦,断裂的时候这种帮助很重要,因为需要面临适应城市生活和就业的压力。

◆ 对。中国在去年城市化达到了50%,这意味着我们已然是工业社会,不再是农业国。美国在30年代也经历了同样的转型。有趣的是,当时美国学者和政客开始谈“美国梦”,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谈的“中国梦”实际上完全是当年美国面临的同样的历史接榫点。梦想可以团结人心,鼓舞人心,梦想对人的作用很大,这就是心理学的意义。

计划生育:原子化社会的现代恐慌?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不是从集体主义转向一种美式文化影响下的个人主义社会?

◆       这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需要很多数据和证据。一方面我们看到,全球都在面临个人主义的渗透,不仅仅是中国,整个西方社会都受美国式个人主义影响。举例说,春节期间,通常中国人按照传统必须和家里人呆在一起。而这个时间刚好是西方旅游淡季,于是很多中国人,尤其年轻人会利用便宜的机票,食宿出国旅游。这就是西方个人主义的渗透。但是另一方面,你还是能看到中国人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他们还是很强调家庭和家庭的选择。中国女孩在择偶,选专业的时候,更多听取的是家长的意见。集体期望,集体动力依旧是中国心理学的主要部分。

这是一种对抗抑郁的保护方法吗?

◆       中国式抑郁必须得到社会支持才能治愈。和朋友家人聊天,做慈善,体育锻炼,听音乐,这些中国人爱做的事确实能帮助他们。甚至是吃的方面,这里不是说要你节食,而是我们发现和别人吃饭能帮助很多中国人对抗抑郁。

中国虎妈还是美式快乐教育?

我知道你曾关注过写《虎妈战歌》一书的蔡美儿。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她的育儿经你有什么看法?

◆       首先,我必须说她不是心理学家,她所写的充其量有一些中国式家长的典型性。具体行为上,可能她说的部分是现实反应。中国家长可能的确不喜欢美国中产阶级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也可能确实担忧孩子有过早的性行为。但我并不认为中国家长仅仅想让孩子成为“虎”,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出于爱。有心理学家做过关于中国家长偏爱的教育模式研究,发现自治和控制结合是中国社会推崇的模式。控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而是一种妥协和让步。当孩子和家长意见不同,两方协商谈判最后取中间意见。

我想差别或许是,在中国,整个文化迫使你这么做;但在西方,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模式,像摸彩蛋。

◆       对。每种文化都有地方性价值。对于在西方社会里的中国家长,我建议最好走美式教育而不是传统的虎妈。因为所有的文化优势都是地方性的,所以你必须入乡随俗。

 

以上文字由荷兰在线翻译整理

登录Up Close节目网站,可获得此次访谈的完整音频和文本: http://upclose.unimelb.edu.au/episode/287-positively-china-toward-psychology-happiness-chinese-society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