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站里的普通人

我对中国式腐败的认识轨迹

(荷兰在线特约专稿)研究中国腐败问题,不妨研究下中国人看待腐败的心态。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比如我对腐败的认识轨迹,就经过了多次变换。

最早对于腐败的认知来源是我村的一个村官。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都还比较穷。那会的腐败主要是吃吃喝喝。镇里每年都会组织一线村官在农历新年期间大鱼大肉吃喝一次。

记得有一次我见到这个喝醉了的村官,问他为什么喝那么多酒。他的回答让我终身难忘:这样吃喝的机会很难得,不吃白不吃。这个村官平时很清廉,可以说是那种有办事能力而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好官。但他依然有自己的局限性,觉得别人吃吃喝喝,自己不吃不喝就是傻瓜。而且你不吃不喝还会被同僚当做傻瓜。

所以我当时就知道了一个词,叫做“集体腐败”。有意思的是,现在这个词已经变成了中性词。比如,朋友或同学之间的聚餐,也被称为“集体腐败”。腐败被越来越多调侃的同时,意味着腐败现象越来越普遍。

后来我上中学了,开始接受关于中国腐败问题的教育。学校灌输的观点是,基层干部的腐败官员多,高级干部大都两袖清风。

我把这个观点告诉我一个在基层当干部的亲戚。他的回答振聋发聩:“扯淡,越大的官越贪”。于是我对腐败有了新的认识,即上梁不正下梁歪。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亲戚说得太绝对。不至于每个高官都是贪官。但我亲戚至少说对了一半。即官越大,权力越大,一旦腐败,性质和情节往往比基层小干部的贪污行为更加恶劣。

上大学的时候,我读了很多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言论,看到一个新的观点:庸官比贪官更可怕。庸官无所作为,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贪官虽然贪污了,但他拉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允许他贪污一点作为补偿。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笑贫不笑娼。不客气地说,现在都有点笑贫不笑贪了。

后来参加了工作,我身边很多人变成了腐败行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比如想要开个什么证明,地方官员总是以你材料不全故意刁难。直到有朋友指点说,可以送点小礼物什么的,肯定奏效。尤其是在小城市,大家办事首先想到的是,看看自己的亲戚里有没有谁在政府部门的,请出来吃个饭,事情就会好办得多。

我相信,很多普通百姓就是这样不知不觉成为腐败的参与者。反腐败成了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人人都说要反腐败,但当反腐败真正来的时候,大家的心态却十分微妙。

从我个人的上述对腐败的经历,以及整个社会关于腐败问题的舆论变迁,基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过去20多年里,腐败问题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从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到权钱交易的贪污额动辄以亿元计算。

而遗憾的是,整个社会对于腐败的容忍度却似乎一直在扩大。人们厌恶贪官,但对经济发展更加饥渴。整个社会有反腐败的共识,但是缺乏反腐败的动力。老百姓和党中央都缺乏足够的动力。

老百姓想要发展,变得可以容忍贪官。老百姓要有发展,甚至必须发起行贿等腐败行为。老百姓对反腐败的推力给得不够重,中央反腐败的动力自然就足不起来。

于是,我们看到,中央过去的反腐败很多时候是变成了周期性的运动式反腐败。就跟我们妇女同胞们每个月都会来一次例假一样,反腐败大概每五年来一次,每五年举一次反腐败的大棒,抓几个高级巨贪官员作为典型,反腐败持续时间大概为一年。具体方式多半也是中央下派巡视组的方式。

之所以是五年,因为中国的党政两个系统是五年一次选举和换届。新上任的中央领导人几乎都会开展一次全国大反腐。而且往往在持续了一年之后便偃旗息鼓。老百姓对此也多半很理解,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一直这么反腐败下去,还用不用搞建设?经济还要不要发展?”

我希望有一天,老百姓对于腐败能够真正做到零容忍。每个公民不要一边痛骂腐败一边为了达到经济利益去向官员行贿。同时,党中央能告别月经式和运动式反腐败,将腐败进行到底。若能这样,国家甚幸,民族甚幸。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题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常“公开”看看
 

给把反腐大棒砸向人民大学的“钦差们”叫个好
 

朱瑞峰的反腐进行时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