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通往幸福的奴役之路

买房:通往幸福的奴役之路

(荷兰在线特约专稿)中国社会的制度设计逼迫人们按照一条高压的道路寻找幸福,买房似乎成了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但如果按照社会的既有逻辑去生活,人终归会被异化,普通人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一位朋友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广州的一所名校谋得讲师职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够进入这所大学实在是值得庆贺之事。然而,大学没有给青年教师的经济房,新进教师要购买市场房。同学买了一套普通的三居,首付就要八十九万,算上贷款总共接近三百万。朋友家境贫寒,家里帮不上大忙,借钱的重担就落在了小两口身上。据我所知,直到交首付的前十天,他还在疲于奔命,四处借钱。首付交上了,房子拿到了,但想想接下来二十年的拮据,新房带来的幸福感持续不了多久。

另一位朋友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北京的一所大学工作,她的先生在一家高校出版社谋得职位。两人在市外买了一套小居室,每平三万,算得上是白菜价了。房子便宜是因为远离京城,在路上的成本就相应地高了。他们每天五点多就要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就要开车上路,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单位。下午下班后,又要花费两个小时在路上。遇到堵车的时候,那时间就要更长了。算下来,他们每天有差不多五个小时是花在路上。而下班以后回到家要七点半,做饭、吃饭、洗刷之后就到了九点多了,看会电视,找点娱乐,十点多就要上床休息,准备第二天五点起床。除了节假日,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简单且无聊的生活轨迹。

我给前一位朋友算过一笔简单账:买房的三百万人民币相当于三十五万欧元,这对普通的荷兰人来说是笔巨款,足够在莱顿的河边买一套百多平米的连排别墅;若是不买房,足够一家三口租个房子生活十几年,甚至不需要工作。一边是疲于奔命,四处借钱,按揭还贷;一边是晒着太阳,喝着啤酒,周游列国。同样一笔钱,却是两种生活方式。我也很同情后面那位奔波在路上的同学。我在莱顿读书,每日睡到早上九点才肯起床,单车十分钟便可到办公室。想想自己还在睡梦中,他们夫妻二人就要顶着夜色驱车上路,我的生活显得奢侈许多。

两个同学,两套公寓,前者被钱所拖累,后者耗费生命在路上。原本要带来幸福的房子此时成了一条奴役他们的枷锁。没有房子的时候,生活倒还有些自由;有了房子之后,自己的生命就被彻底地绑缚住了。如果有人以为花了大笔钱买了房子就万事大吉,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中国买房除了高房价之外,还有太多的风险,既要担心房屋质量,又要担忧房价涨跌。夜里看着黑咕隆咚的小区,才发觉入住率不到两成,走个夜路都觉得害怕。总之,操心的事一件接着一件。

压力如此之大,为何他们还要趋之若鹜,走上这条奴役之路呢?

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其价值与“家”相连。中国人安土重迁,扎根于某地便很少迁移。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迁移日渐频繁,或是因工作,或是因学业,但家的意义却没有大的改变。没有房子似乎就没有家,最起码没有一个稳定的家,没房的人更像是无根之人。房子对于女性的意义尤甚,有的女性甚至要求结婚和生孩子都要在自己的新房里完成。在结婚前的协议过程中,丈母娘的角色颇为重要,要为自己的女儿争得幸福,房子便是第一要义,给了男性极大的压力。最近几年流行的大龄青年结婚剧中,丈母娘成了重要角色,买房也相应地成了关键剧情。

更重要的是,房子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遮风避雨之所,而是与众多利益相挂钩,比如户口和子女教育。虽然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但资源绝对集中,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教育资源、商业机遇,无疑吸引万千青年。住房也就水涨船高,成了稀缺资源。

中国社会是病态的,整个社会的制度设计逼迫人们按照一条高压的道路寻找幸福,房子似乎成了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即便有个体想要挣脱压迫,寻求真正轻松的幸福,也很难彻底摆脱束缚。制度有很强的吸附力,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随便脱离的,这才使得当下中国人不得不选择这条沉重的道路。房子本是给人提供庇护与安全感的处所,现实中却成为一把坚固的枷锁。按照社会的既有逻辑去生活,人终归会被异化,普通人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仍坚持建议身边的朋友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在经济能力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把自己的生命全都绑缚给房子。毕竟,买房的幸福终究过于沉重。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中国人海外购房热潮背后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
 从荷兰“以房养老”经验看中国风险
 假离婚突破楼市限购令:也谈小众群体的发展权

刘峄阳
刘峄阳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候选人,从事移民、宗教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生于孔孟故里,与圣人为邻,却未曾研读儒家经典。表面放荡不羁,实则谨小慎微,于大节处不敢毁伤丝毫。喜饮酒,好与才俊把盏言欢,但酒量不济,有辱鲁人之名。中学向往作家,大学误入愤青之途,后钻研学问,乐在其中。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