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图书馆

深度德国:图书馆与广场舞

(荷兰在线专稿)两周前,我走进这所德国小镇图书馆的时候,大吃一惊。原本满满挤挤的书架变得稀疏零落,甚至空空荡荡,恍若遭遇一场洗劫。随后我了解到,图书馆贴出通告,将从下月起维修半年,读者可借书回家,半年后再归还。

恍若中国的抢购景象重现。跟中国人大袋小袋地购买盐巴、醋和板蓝根时的心理一样,这些德国人好像在焦虑:这半年没有书籍可怎么活?

我也感到很遗憾。对我四岁的女儿来说,图书馆已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每周都会去那里看书、借书、听故事、玩游戏及会见朋友。这里经常有幻灯片故事、木偶戏、作家朗读等活动。我也喜欢图书馆的环境,安静,舒适,还有无线网和咖啡厅。如果不把书借走,进出不需要任何证件。

这样的公共图书馆,几乎每一个德国县级小镇都有。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德国目前大约有图书馆1.04万所,其中半数为地区或县市拥有。大多数是公共图书馆,其次为学术图书馆和专门图书馆。图书馆每年举办活动33万场,现有馆藏量3.63亿种,每年访馆人数达2.1亿,节约馆藏量4.72亿。据称,德国图书馆是业界公认的使用效能最高的文教机构。

另有调查显示,尽管德国人口只占全世界的1.2%,但是全世界12%的图书都是用德语写成。德国人的阅读量居世界前列,有四分之一的人属于“大量阅读者”(每年读书超过18本)。有德国朋友提醒我说,调查不可尽信,德国人也在感慨世风日下,青少年阅读量在减少。但是我仍然可以看到,小镇图书馆经常门庭若市。

德国图书馆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六世纪的修道院图书馆,大教堂、议会、贵族或大学建立的图书馆紧随其后。十三世纪以后,城市图书馆蓬勃发展。十五至十八世纪,美因河畔 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先后成为欧洲出版中心。十八世纪,普鲁士皇家图书馆藏书居欧洲首位。 1871年德国统一后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直到二战时遭炮火摧残。

二战后,西德和东德都分别重振了图书馆业。值得一提的是东德,它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因为社会主义事业而砸烂旧世界,毁弃传统文化和学术机构。和西德一样,东德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居业界前列,公共图书馆也遍地开花。

再次统一后的德国沿袭西德建制,并没有全国性的图书馆管理机构。1988年设立的阅读基金会(Stiftung Lesen),一直由总统担任名誉主席,与各地图书馆等机构合作,以各种活动促进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每次看到老人们在图书馆大筐大筐地借书,我就想到中国城市里引起纷争的中老年广场舞,心想年轻时养成阅读的习惯,至少让晚年时光更易打发。最近发生的一个新闻尤其令人感慨:南京高淳图书馆为读者着想,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九点。孰料图书馆前空地被广场舞者占领,噪音让人无法阅读。广场舞者反倒投诉图书馆晚上开灯浪费,图书馆被逼提前闭馆。

图书馆里的座位空着,灯光亮着,中老年人却无法安坐。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不是老人没文化,而是没文化的人在变老。但是,这句话不该用来嘲笑个体,而要用来反思让他们年轻时跳着集体舞批斗老师、砸烂学校和图书馆的那个社会。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