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丝带运动发展

崭露头角的中国白丝带运动

提起红丝带,不少中国人都知道跟艾滋病有关。但若问你白丝带是什么,你答得上来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几十年前发生在加拿大的一起惨案说起。1989年12月6日,一名男子因认为发展机会被优秀女性夺走了,于是在蒙特利尔一所大学内枪杀了14名年轻女子后自杀。两年后的1991年,一群男人期望公众能从悲剧中反省,发起了一项号召男性佩戴白丝带的运动,呼吁男性不该再对男人加诸女人的暴力保持沉默,当年便有10万男人踊跃响应。

在短短的几年中,白丝带运动已迅速扩展到五大洲的57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联合国更是将11月25日定为“国际反家庭暴力日”,掀起了白丝带运动的最高潮。如今,全球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男性在11月底至12月初的这段时间里,骄傲地佩戴起白丝带,承诺不对妇女使用暴力,面对暴力,不宽容,也绝不沉默。

与诸多国际人权运动一样,白丝带运动也得以红色中国生根发芽。据观察,中国有记载的首次白丝带活动始于2001年,系中华女子学院教授李明舜发起。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包括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全国妇联和一些省市级的妇联也相继举办了一些活动。

尽管如此,和每年动辄几十万人佩戴白丝带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白丝带运动在规模上远不能与前者同日而语。以往高校和妇联举办的活动,因为缺乏统一的顶层制度设计,多数还仅集中在宣传和倡导层面,难以在研究或实务层面走向深入。在民间,印有濮存昕的防艾海报贴于大街小巷,彭丽媛的公益广告热播各大荧屏,红丝带这一国际标示日渐深入人心,而白丝带却并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

这一红一白,虽携带着相同的公益基因,声名却是迥然。外界的一个猜测是,前者更加倾向于科学普及,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屌丝,我们在艾滋病毒面前人人平等;而后者更加关注于人权保护,在男性力量呈现压倒性多数的中国政治语境下,白丝带挑战的却是男权社会的统治威权。

更为紧迫的是,在中国,无论是在政府还是民间,虽然反对家暴的各类倡导性活动从未停止过,但家暴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在有些地区反而呈现倒退之姿。

据年内各地调研显示,在深圳,近两年的家暴现象不容乐观,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占所有家暴的72%;在贵阳,四分之一的涉婚姻家庭类上访跟家暴有关,家暴在所有婚姻纠纷中比例最重;在湖南,21.3%的女性曾遭遇过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而从全国范围看,全国妇联年初公布报告称有24.7%的女性遭遇过家暴,而专注于家暴干预的北京红枫妇女心理中心去年公布的调查却显示有54.6%的受访者遭遇过家暴,90%的受害者是女性。

没有人知道全国妇联和红枫中心的统计数据为何如此悬殊。如果我们假定后者更精确地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家暴生态的话,那就意味着在每两位中国女性中,就有一人遭遇过家暴,比例之高,不免令人触目惊心。

不少中国学者将家暴现象难以有效改善,归咎于顶层制度设计的缺失。其中较为明显的两个例子,一是学界和民间虽然对于反家暴立法呼声很高,全国人大也多次表态将该法纳入立法规划,但至今难产,原因不明;二是无论是现有的、分散的反家暴立法,还是从学术研究兴趣出发的民间草案,有关同居暴力、同性暴力和针对儿童与老人的近亲属暴力等,依旧游离在主流视野之外,以至于只要一提起家暴,大多数人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家暴只是夫妻两口子之间的事。

除此之外,媒体先天的和后天的选择性与跟风性的报道模式,在无限放大个别案件的同时,对更大范围的普通受害者却不闻不问。李阳和妻子李金(KIM)的家暴离婚案,在这两年间一直热度不减,但这主要归功于李阳显赫的名人效应,和民众对于跨国试验婚姻的窥探心理。李金在信心满满迎接新生活时,同样因为不堪忍受多年家暴而愤而反击的李彦,却还在等待着最高法院的一纸死刑复核书。尽管有包括歌手吴虹飞在内的300多人联名呼吁刀下留人,15个月过去了,该案至今仍鲜见中国主流媒体的只言片语,那张性命攸关的裁定,李彦不知还要等多久。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反家暴在中国举步维艰,我们仍能看到希望。由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方刚主持的“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就是其中一例。

11月24日,由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支持的“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首届年会在北京召开,200余名志愿者和全国妇联、联合国妇女署等多家机构参会。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建立的“联合起来制止侵害妇女的暴力行为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的唯一中国成员,方刚在年会上倡议:我希望我们所有的人,特别是男人和男孩,能够承诺绝不对她/他人使用暴力,并且不对暴力行为保持沉默。

为了这一天,方刚已经等了整整三年。2010年11月,方刚建立了中国首条“白丝带热线”(4000 110 391),旨在免费为有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的人提供改变行为的辅导,为受暴力伤害者提供咨询服务。白丝带热线的志愿者以男性为主,今年总计接听电话400多次,完成有效的热线咨询100多个案。除此之外,方刚还曾举办“父亲工作坊”、“暑期大学生实践团”等形式多彩的活动,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向公众传播白丝带理念。

然而,摆在方刚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如何激发中国白丝带运动的男性参与热情。在白丝带热线的咨询者中,女性受害者占80%,仅有20%是男性施暴者或受害者,而在志愿者队伍中,女性也将近一半。

为吸引更多男性施暴者拨打热线,方刚的策略是,白丝带热线必须摒弃对于施暴男性的刻板印象,不把他们看做是“坏人”,而是把他们视为可以帮助、成长的朋友。以阳刚为特征的男性气质,是整个父权文化从孩童时便灌输给他的,男孩子在生存中学会了这些。换言之,父权文化才是制造暴力的决定性力量,当然要因为他们的暴力行为而批判他们,但这远远不够,而应该引导他们反思背后的原因,进而改变。

而对于志愿者队伍来讲,方刚则认为,中国男性群体的传统性别角色是养家糊口,原本就不是公益行动的主力军,必须在个人职业理想和公益活动之间找到契合点,让男性志愿者真正得到磨砺和成长,才能激发他们更多的参与热情。公益不应该成为单方面的付出,而应该成为互动的双赢。

除白丝带热线和志愿者网络之外,方刚还积极呼吁中国尽快引进发源于北美的“辅导令”制度。所谓辅导令,是指由法院出面强迫要求施暴人接受教育辅导、心理咨询和戒瘾辅导的法律规定。中国在引进该制度后,当公安机关在接到家暴报警后,可向施暴者下发强制辅导令,由专业培训的“性别暴力辅导师”提供每周二次、持续一年的辅导课程。“我们相信施暴者可以通过教育改变,无论改变多少。辅导令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施暴者重拾健康人生,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方刚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方刚和他的志愿者的开创性的工作,为白丝带运动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若中国能顺势加速顶层制度设计,再辅以一贯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路径,白丝带运动或许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人权保护的最好的一张名片。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