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日文的加川纯司

加川纯司:一个人在中国

文/吕雅楠

“去机场的大巴上,想起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真没想到一个很幼稚的日本小弟,能爬到视野这么宽阔的位置来,走过的路遥远。但别忘记自己才刚站到的是出发点。”这是加川纯司2013年1月发布的一条微博。

六年时间,七次来华,旅行、留学、工作、翻译、家教、采访……加川纯司,这个出生于京都的典型日本八零后,如今已能够操着一口熟捻的汉语,从容行走于熙熙攘攘的中国大街上。如果不细看,你甚至难以察觉他是个日本人。

加川第一次来中国是2007年的夏天,两周一个人的旅游,是19岁的他第一次出国。2009年,加川作为交换留学生来到同济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现在已能混在人群中不被察觉的他,初来乍到时完全不会汉语,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无法与人交流,甚至连最简单的生活小事都解决不了。

“我到上海是个2月,一直下着雨,那天我为了买把伞走了半天,回留学生宿舍要洗澡的时候发现房间浴室的热水器坏了,我就洗了冷水,忍着发抖。按照日本人的想法,我以为那热水器插了电并开机后马上就会有热水,没想到要等一会儿才行。第二天晚上已经对冷水有了恐惧感。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去中国学生的澡堂。进入浴室之后找到空位子,心理一下子放松了。但仔细一看,发现大家都在打卡。我想到昨天也刚拿到了校园卡,终于有了希望。立刻拿着校园卡站到刷卡区面前。充满希望地把卡放到刷卡区,结果显示了“0”,水也没出来。我才明白校园卡提前需要充钱这回事。当时一句汉语都不会,一个人都不认识,这么简单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在零下几度的2月连续几天洗了冷水澡。”除了洗澡,吃饭也成了大问题。独在异乡的他常常吃顿便饭都要纠结半天,完全看不懂那些菜名,也只好用手指着半信半疑地叫菜,上来的菜和心里想象的不一样,经常勉强吃下去。在那段日子里,加川坦言,吃的最多的就是青椒肉丝和麻婆豆腐,只因为这两个菜的发音和日语相同。

时至今日,加川已经能自如应对在中国的各种问题。他为何选择离开日本来到中国?“日本社会夺去了我20年来辛苦的机会,社会不断地给孩子提供各种有利环境,我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一切,毫无青年人吃苦的机会。我的目的是在他乡从零开始靠自己活下来,挽回懂得珍惜的机会。”加川认为中国带给他最重要的改变,当属对于家庭观念的重新认知。在日本,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非常少,家庭观念也较淡薄,加川在留学三年的时间内只和家中通过一次电话。而来到中国,看到中国孩子和父母的深厚感情,加川说,他发现了很多之前注意不到的地方,父母其实一直都在默默地关爱着自己。现在,加川回家后也开始试着和父母主动交流了,假期也会帮家人烧饭了,在今年母亲节的时候,还第一次给妈妈、奶奶和外婆从上海寄了礼物。

虽然已不是当年那个初到中国的日本小弟,加川的身上日本人的特质却依然明显:他说话缓慢认真,说到细节时常停下来细细思索,非常有礼貌,在说错的时候总会说抱歉。他身上有一种生命的冲动和鲜活力,和许多个身在异乡的人一样,被时间的洪流夹裹着奔向未知的方向。

注:荷兰在线编辑整理,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果你有出彩的故事愿意和我们分享,欢迎联系我们,详情点此,我们愿意聆听每个声音。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