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瓶子”里的中国梦

“空瓶子”里的中国梦

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街头,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到身边拾荒者的存在。在许多人眼里,这些属于“边缘群体”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价值,比他们捡来的垃圾高不了多少。他们不仅要面对人们的歧视,有时还会受到政府的无端管制。一个偶然的机会,捡空瓶者却吸引了荷兰摄影师鲁小本(Ruben Lundgren)的注意。

“空瓶子”系列的诞生
初秋北京的一个露天咖啡座上,在中国已经住了六年的鲁小本给我讲述他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经历。

身高两米的鲁小本2005年从荷兰艺术学院摄影系毕业后,于2007年去中央美院深造,自此之后一直住在中国。同他见面出于偶然,寒暄之后,他便打开了随身带着的笔记本电脑,给我看他和另一位荷兰摄影师泰斯(Thijs Groot Wassink)组成的艺术小组这些年来的作品。

一组人们弯下身子捡拾空瓶子的照片首先展现在我眼前。他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往往并不美,而拍下美的画面甚至都不是他的目的。就拿这组捡拾空瓶子的照片来说,这些看似不经意拍下的照片当时吸引我的,其实是它们背后的故事。

鲁小本和泰斯的这组“空瓶子”作品曾在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展出,他们出版的“空瓶子”画册还获得了阿尔勒摄影节最佳国际摄影图书奖。他们称自己的作品是概念纪录风格的。与传统纪录摄影师不同,他们不仅仅是把看到的世界记录下来,他们更想把自己作为摄影师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展现出来。

鲁小本曾在一次采访中介绍说,他初去中国时想找些跟经济有关的话题。有次他把一个瓶子放在栏杆上作为调焦的辅助用品,正当他要拍照的时候,一个女人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瓶子,这时,他恰好按下了快门。空瓶子系列就这么诞生了。

Ruben Lundgren的空瓶子摄影系列

《抱负远大的国家》
《人民报》前驻华记者汉斯﹒莫勒曼为配合空瓶子摄影展,写过一篇关于中国城市中拾荒者的文章,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拾荒者背后的故事。他在这篇题为《抱负远大的国家》的文章中说,不久以前,中国人还几乎什么都不扔,但伴随着这个国家迅速发展的经济,城市的大街小巷也开始出现了拾荒者。他们并不是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而是一个远大抱负的象征

这些拾荒者"专业"不同,有的收集铝罐,有的收集纸板,有的收集空油桶。每个大城市都有这么一个由成千上万的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拾荒者组成的非正式回收机器,回收着任何能换回点钱的废品。 人们也许会说,这是多么让人感觉悲伤的贫困,当然,这些人是迫于生活才做这样的工作,但是,这不同于单纯的毫无希望的贫穷,这些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他们的目标同他们赖以讨生计的富裕的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 — 大家都想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他们的孩子、孙子们得去上学,学门技术,拥有更好的未来。在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中,每一分钱都很重要。

正是这种致富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强烈愿望,在过去几十年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在这个国家里,环境污染和财富分配不公已成为巨大问题,但这个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实现了"航天梦"的国家。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