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永洲商业贿赂事件看中国记者的时代悲剧

从陈永洲事件看中国记者的时代悲剧

(荷兰在线专稿)11月8日是中国的记者节。最近一个很有名的中国记者在看守所里过得节。他叫陈永洲,今年27岁。

10月30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检察院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批准逮捕。在陈永洲刚被警方带走调查时,《新快报》在头版位置刊发“请放人”三个大字,称“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这个呼吁很快得到众多同行和普通人在社交网络上的声援。

讽刺的是,很快陈永洲就在接受CCTV采访中承认接受了商业贿赂,并发表关于中联重科的不实报道。

陈永洲最让人印象深刻是年轻。他生于1986年。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伊始。陈永洲这样一批生于“80年代”的人,在中国被称为“80后”。这代人伴随着中国经济一起成长。在享受改革的“红利”时,他们也几乎经历了所有中国改革开放所付出的”代价”。

首先是高校扩招。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上大学不再免费,而且在他们付出高昂学费学成毕业后,发现就业岗位却没有那么多。当他们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盼着早点买房的时候,又赶上了房价的连年暴涨。陈永洲2009年毕业,那会北京四环边上的房子一平米才一万元左右,现在已近4万元。但是他们的薪水并没有上涨多少。特别是媒体行业,过去十年间的总体薪酬水平基本维持不变。

据笔者了解,目前北京待遇好的媒体,记者每月工资加稿费能赚一万元左右。这个薪水在陈永洲刚毕业的那年可以在北京四环边上买到一平米的房子。现在却只能买到0.25平米。相当于一张A4纸大小。

当房子离记者们越来越远,商业贿赂就离记者们越来越近了。这几年中国出现了很多“信封记者”和“红包记者”,跟记者们对金钱的饥渴不无关系。很多记者出去采访企业,会收受用一个信封装着的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车马费”。这些收入加起来,有的记者一个月能拿到一万元,相当于他所供职的单位发的薪水。

而一些记者更是收取上万元以上的商业贿赂。作为交换,记者发表关于这个企业的吹捧报道,或者发表该企业竞争对手的负面报道。这一做法的典型案例就是陈永洲。

有意思的是,中国企业在召开发布会的时候,一般会主动避嫌,不给邀请来的外国记者发“信封”,就算发,也往往被外国记者拒收。为什么“车马费”现象,以及商业贿赂很少发生在国外记者身上?

这跟国外记者年龄比较大,阅历和专业素养比较高,以及所供职媒体的严格新闻纪律要求等有关。而年轻,是中国媒体人最显著的标签。以陈永洲为例,他今年27岁,2009年参加工作,媒体从业才4年。

新华网之前做过一个报道,美国的驻外记者平均年龄43岁。在国外,记者的构成是中老年人为主。最著名的老记者是采访过中国多位国家领导人的美国记者华莱士。在国外,很多记者在新闻采访一线一呆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而中国记者则更多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人做了几年一线记者后,一般会退出一线采访岗位,转为编辑或者走向管理岗位,有的则干脆转行离开媒体业。但新闻一线依然需要记者,所以只能再次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募新记者。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媒体的内容质量往往比国外要差一截,记者违背新闻道德和伦理底线的案例也多一些。

“吃青春饭”,是中国记者经常自嘲的一句话。但不少中国的年轻记者,还是把新闻当做一种理想,然后用青春来打拼。也有不少媒体,坚守新闻的专业主义。但也有很多记者认为,青春应该换来金钱,换来房子,而不是理想。

据笔者观察,那些对新闻理想坚守得比较彻底,自动远离商业贿赂的记者,往往是家境较好,已经实现了经济“相对”自由的年轻人。我们不了解陈永洲是否实现了经济自由,假如中国新闻界能多一些“富二代”,中国媒体的公信力恐怕会有巨大改观。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