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淡化?当下中国的婚姻和性观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表现在社会经济等方面,更存在于人的观念中。其中尤其明显的,是婚姻和性方面观念的改变——尤其是在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同性恋和性交易这四个一直属于道德禁忌的话题上。那么,是否中国也在经历西方学者所谓的“传统淡化”呢?浙江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六位学者就这个问题联合做了一番研究。

作者:缪莹(政见网)

为了寻找比较全面的结果,研究者们在三个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省(浙江、云南、贵州)一共抽取了两百多名20-39岁的志愿者回答这些问题,其中53%来自农村地区,55%是女性。

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在几十年间变化最大:在1990年的一则研究里,有73%的男性和78%的女性认为处女贞洁是一个女孩最重要的财富,这个数字如今已经下降。研究者们发现,婚前性行为在当下中国十分常见。92%的农村居民和94%的城市居民表示他们认识有婚前性行为的人。多于三分之一的人对此现象表达了负面评价:略年长者中53%认为这是不好或不能接受的,略年轻者中则有44%持有这种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地域和男女差别都不大:在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妥的人群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各占36%和39%,男性和女性各占39%和36%。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接受婚前性行为的人群往往认为:只有在长期稳定交往、以结婚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性行为才是恰当的,他们大多并不赞成随便的性关系。

研究者们发现,人们对婚外性行为也持有较高的容忍度,这一点和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不同:一般来说,外遇比婚前性行为更让人难以忍受。在这次的调查里,三分之一(32%)的参与者说他们认识已婚外遇人士,并有49%的人不直接反对婚外性行为,甚至表示同情,尤其当夫妻已经不爱对方之时。尽管女性比男性更憎恨外遇(65%相比于57%),也有一定数目的女性参与者认为:在婚姻里,男人的忠诚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济能力。这意味着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婚姻是实用的、为多方着想的,而更注重个人感受。

但是,尽管离婚、外遇等等逃离令人不满的婚姻的方式已经有增多倾向,结婚生子这个经历在中国却依旧是不可避免,更没有选择的——在这一点上,中国依旧十分传统。

相比之下,同性恋这个话题更加敏感。直到2001年,同性恋才不再被普遍认为是“精神疾病”,但它依旧不被社会主流接受。哪怕是理应更宽容的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也十分保守:01年和02年的研究表明有57%-77%的大学生完全不接受同性恋。在此次调查中,有七位参与者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同性恋;24人说他们认识身边的同志,其中18人是城市居民;64%的参与者认为同性恋是不能接受的,农村居民和女性尤甚(72%和71%)。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也有30%的参与者对同性恋表示了宽容和接受。不过,21%的参与者对和同性恋相处表达担忧,其中13名在表示接受的同时,认为自己不想和同志接触或交友。尽管这一观念也有了开放的倾向,但大多数人还是不接受自己身边的同性恋,同志们也常常被迫进入异性婚姻。

最后,研究者们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听说过参与过性交易的男性。所有的女性对性交易皆表示不赞同,但表示反对的男性只有80%。18%的参与者表示他们认识身边的性工作者,并且有三分之一的人对她们表示同情和宽容。研究者们还做出了这样的预测:在传统淡化的背景下,女性倘若能够继续独立,性交易这一行当将会逐渐衰落,因为不用付钱的性机会会很充分。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认为这些结果表明:中国正处在观念变化的模糊时期。在他们所问的四个问题上,传统观念和开放观念并存。这和西方学者所提出的“传统淡化”理论相符合,因为传统在“后传统”(post-traditional)世界里并不会马上消失,而相反可能更加牢固。这些并存的观念恰恰符合传统淡化理论中重要的一点:在后传统社会中,新生文化的冲击会让相当一部分的人从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中寻找慰籍。

本内容经授权转载自政见网,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政见网
政见网

“政见”是一个独立网站,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致力于发掘海内外学者和智库的智慧成果,引进思想资源。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