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实现不可能:西方首例世界最贵基因药上市

我从未怀疑过有一天会出现价格超过7位数美金的药。2015年,一款名叫Glybera药价120万美金的药,在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药企UniQure的研制下上市了,成为全世界最贵的药。

在此之前,全球最贵药物的“殊荣”一直被美国药企Alexion Pharmaceuticals旗下55万美金的药Soliris雄霸多年。声明一下,我在此所说的价格都是药物的经销批发价,其面对病患的零售价,根据各国医保体系的不同,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比如,Soliris的批发价为55万美金,但在加拿大的零售价为70万美金;而批发价120万美金的Glybera在德国的治疗价格为140万美金。

当许多人把焦点放在Glybera超越百万美金的药价上,不可思议地发出啧啧感叹时,我想说说这款药背后和金钱无关的事,讲讲它给患者和医药业到底带来了什么真正的价值。

Glybera问世伴随着里程碑式的头衔,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款被允许成功上市的基因药物,是针对一种罕见遗传病唯一的特效药。

坦白地说,无论是曾经最贵的Soliris,还是如今最贵的Glybera,都是治疗人类罕见病的药物。

什么是罕见病? 先听一下Soliris治疗的疾病名称,你就能大概明白它的含义。Soliris针对两个适应症: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病名绕口吧?没听说过吧?对,罕见病,就是这种患病率极少而大家都没听过的病。WHO将罕见病定义为,罹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到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对罕见病有定义和治疗方式的,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中国目前没有对罕见病的官方权威定义,医生对此认识极有限,误诊漏诊率高,缺乏治疗手段。

中国并不是唯一对罕见病认识尚浅的国家,其实,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罕见病是连定义都没有的。毕竟,一些国家连患病人数上百万的多发病都没有良好的医药体制和资源来治疗,哪有余力管患病率极低的罕见病呢?故而,对罕见病的治疗只有欧美少数最发达最富裕的国家才有能力关注和研究。

80%的罕见病都是遗传病,多在生命早期发病,症状痛苦,伴随终身,约有30%的患者会在5岁前死亡。

荷兰产的Glybera就是治疗名叫“家族性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的极罕见遗传疾病。该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脂蛋白脂肪酶功能异常,使血液里的甘油三脂堆积到极高,产生腹部剧烈疼痛和许多危及生命的病,如急性胰腺炎、肝脾肿大、心血管病等。曾经,对该病只能用严格低脂饮食和降血脂药物来防患,但效果不好也不稳定,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常因胰腺炎反复发作去急救乃至死亡。如今,一个Glybera肌内注射疗程后,患者将痊愈,彻底摆脱这种基因缺陷,如常人般生活。

该药还在临床试验的阶段,就显出很多令人鼓舞的效果: 用药者不再饱尝疼痛和胰腺发炎,能吃从未尝过的肉类,还有一位女患者愈后成功怀孕生子。

该病的患病率超极低,低于百万分之一,该药的潜在应用患者数在欧盟和美国分别为150-200人和 320人。

这么少的市场份额,可以作为解释治疗该病的Glybera药价超过百万美金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何全球最贵的药几乎都是罕见病药物的原因: 由于患病人数极少,市场非常小,药物的销售利润无法通过大的使用量和市场占有率来补偿其研发成本。可想而知,几千万人给一块饼买单和几个人给一块饼付账,各自承担的单价肯定是天壤之别。

如此一来,就能理解我前面提到的,治疗罕见病是少数发达国家的专利。这是一个完善的医疗环境和完备的医疗保险制度才能撑起来的关注。因为超高额的药价不可能让病人自费承担,而是必须通过先进合理的医保系统偿付。毕竟,身患罕见病的人恰好生在亿万富豪家的几率,肯定比患超级罕见病的几率还要低上万倍。

说完了这款天价药对罕见病患者的价值,再讲讲它对整个医药业的创新贡献。

Glybera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被欧盟药监局批准的基因药,被整个欧美医药业誉为“标杆”产品。它所代表的意义,不仅是基因药在经历数十年研发后的最终产出及其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还包括向对基因药持极度审慎严格态度的欧盟药监局和FDA申报中的战略决策创举,和药品价格和商业化上市的总体权衡规划。所有这一切,都被正在研发和申报基因药的各大药企奉为“圣经”般的规范标准。

大家也许不会相信,Glybera若非诞生在荷兰,它的价格会比如今的逾百万美金再贵上许多,从而也会因为成本巨大而永无上市的可能。因为荷兰的创新优势,不像美国能从无到有发明新的体系和产品,而是最优化地整合利用已有资源,找到信价比最相宜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把看似不可能的变成可能。所以,荷兰式创新,常常和建立理念和规范相关。

在Glybera的发布会上,最初的研发学者们将这条漫长的研发轨迹追溯到1986年。那年,他们见到一位19岁男孩正在遭受痛苦的胰腺炎,血液里的甘油三酯高到离谱,皮肤大面积感染损伤,这就是“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的晚期症状。

当时的年轻学者从此开始研究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30年后,已生华发的他们如愿以偿地看到了药物的上市。他们笑着忆往昔,还记得那年实验室里的基因编码讨论吗?还记得那年的自然猫鼠模型吗?

我不禁想起《还珠格格》里紫薇认亲时的那句:“皇上,还记得那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紫薇是幸运的,她在18岁时得见天颜,为痴情苦守了一世的母亲说出那段著名的催泪情话:我娘说等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可是仍然感激上苍,让她有这个可等、可恨、可想、可怨的人,否则,生命就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这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而真正幸运的是见到自己研发的药物成功上市的学者们,幸中更幸的是研发药还被冠以划时代的“第一”而成为传奇!

一般来说,欧美药品研发周期至少20年,而能上市的药,在所有投入研发的候选药中,仅占8%,这就是欧美制药界所谓的“候选药物生存率”。即,92%的候选药都是中途夭折的命运。

所以,大部分的药品研发学者,就算在实验室忙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也没有任何机会站在众人面前诉说艰辛。

其实,就算没有Glybera的上市,其最初研发学者也不至于“生命如枯井般了无生趣”,毕竟,他们早已是业内成绩斐然的科学家和高脂心血管病专家了,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带领年轻的学子创新和探索。而如今随着Glybera上市,他们让医药业人大受鼓舞,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基因药上市的难度,倒不是基因理论和技术这些科学范畴的东西,而是医学伦理、药品申报、专利申请、商业化上市的所有流程都是史无前例的。若无战略规划,必将浪费巨大的时间和金钱,也会由于“价高无人问”失去商业竞争力。

那么,荷兰的UniQure公司是如何排除万难完成了西方首例基因药上市的?

基因治疗,是将核酸聚合物导入患者细胞内来治疗疾病。若成功,新的基因,将产生功能性蛋白来治疗疾病。

荷兰UniQure公司将旗下基因治疗技术工艺设计成了4个模块化组合:

1.  治疗性基因盒,携带产生治疗性蛋白的转基因。

2.  AVV(腺伴随病毒)定向载体系统,携带和传递治疗基因。就像将卫星送入轨道的火箭发射系统。

3.  优化直效的定点给药操作系统。

4.  升级制AVV定向载体专利制造工艺

荷兰UniQure公司的制胜法宝就是“模块化”! 被分成4块的模板在曾经是一体的,这就导致在基因药申报的过程中,常因为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满盘皆输。

荷兰人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只有与疾病特异性相关的基因盒是需要针对新疾病重新研发和更改的,而其他的基因技术和实验是共享相同的主要成分和流程。那么,把有共性的,分类并统筹规划;把特异的,根据疾病单独研发,不是更有效率吗?

如此一来,模块化方案诞生了,可以在4个体系下分别申请专利和药监局的审批,各个击破。避免获得监管部门批准所需的临床前和临床实验的重复,显著降低整体研发风险、时间和成本。

比如,4个模块中,除了1之外,2-4只要批准过关,下一个基因药就不用重复申报审批了。而且2-4无论哪个模块申报成功,即可以在该模块中,接其他药企的不同基因药生产研发订单,直接商业化制药流程,不用等到特有的药品上市才能获取利润。

很多经典著名的理论和创新,就是如此以一种将深刻变简单的方式呈现于大家眼前的,让人恍然大悟,觉得是那么水到渠成的自然和理所应当。

有人问,花费百万美金去治疗为数寥寥的罕见病人,值不值得? 在关注“渐冻人”的“冰桶游戏”盛行时,有人说要重视罕见病,否则人类就失去霍金了。

我想说,讨论关注罕见病或是挽救一个生命是否与这个患者的成就贡献相关,本来就有违人文关怀,不是伟人才配有生命的。一个好的社会,能提供给其公民的,不仅要有强者追逐梦想的平台,常人提升自我的空间,更要有弱者实现心愿的可能。

生活品质好,无非是所在的大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非无力感。荷兰建立医药体系的宗旨,早就不仅是挽救人的生命了,而是给予普通患者一个未来。这个未来,也许不是功成名就,可能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女人能够经过治疗后作母亲;一个大学生能都如愿毕业;一个少年不再被罕见病折磨得骨瘦如柴,能恢复健康,吃得下牛排,长得壮壮实实地去打篮球。

为了普通人的笑容,平凡人的痊愈,而不再讨论花费是否值得,本来就是一个现代社会该努力的方向。

 
魏蔻蔻
魏蔻蔻

魏蔻蔻,生物科学博士,定居荷兰,负责医药专利申报及市场拓广,写作分享中西文化异同,评论欧美医药形态。自办原创微信平台微蔻 (WeikoMagazine)。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