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

“叶公好猴”:中国灵长类动物能否猴年好运?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猴年已至,民俗和春节问候中的猴声猴影不断。然而,自然界中的灵长类是否能如“民俗文化猴”那样得到人们的怜爱?

在中国已经绝迹的灵长类有海南白臀叶猴、广西黑长臂猿、直隶猕猴。 这些物种都是由于偷猎和栖息地破坏等人为因素而灭绝。 相比之下,人类在于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生存竞争中位于高端,成为最成功的的灵长类,不仅以60多亿的数目傲居地球,并不断消灭其它灵长类动物。为满足如此多的人口生存,人类一直在改变着地球表面的自然状况,建立了一个以单一物种为主导的“人类社会”。

中国对灵长类动物的利用由来已久。猴胆结石在中药名为“猴枣”,中药中的猴枣散就是以猴枣作为主药。成书于明代的《明代彝医书》中记载了对猴肉的利用。中药也认为黑长臂猿骨有怯风健骨、活血的功能。而在彝族、白族、藏族的医药中,都存在猴骨入药。傣族傣药中则含有蜂猴骨和长臂猿骨。

由此,猴骨的贩卖主要为药材市场所驱使,其中大多由药材公司收购。多年来,猴骨的收购数量巨大,致使野生猕猴数量锐减。广西在1965-1993年间,平均每年收购1228.67公斤猴骨,相当于每年捕杀1000只左右的猕猴。除官方收购猴骨外,许多药材公司在无许可证的情况下非法收购。

虽然捕猴自故就有,但大规模的捕杀及对野生种群的破坏则自1949年后较为突出的。据广西林业厅资料记载,仅1956-1959年间,广西捕捉猕猴16263只由政府供给前苏联,年均5421只。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在广西的非法捕猎猕猴数量每年也超过5000只。

1998年猕猴在中国约有254000只,由于多年的严重捕猎,现有估计不足10万只。而藏酋猴因地习性较强,易遭地陷阱、地套等捕杀。1998年藏酋猴约有10万只,当前不足2万只。在云南南部,由于山区的居民狩猎现象仍普遍存在,对黑长臂猿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黑叶猴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四川,人们利用黑叶猴夜晚在岩洞中栖宿的特点前去捕捉,致使黑叶猴数量锐减。在龙州县上金渠旧乡,一个绰号叫“乌猿队长”的人领队捕杀的白头叶猴竟多达上千只。

黑叶猴的“乌猴结”和骨、肉供药用之外,其骨浸酒加工而成的"乌猿酒",在广西市场占有率为13.33%,其中广西龙州“乌猿酒”年产多达万瓶以上。饮乌猿酒在两广地区尤为普遍。非法收猴者多为长期从事收购野生动物的人,而非法猎捕者均居住在边远山区。在猎捕猕猴时,偷猎者采用的方法多为挖地坑、设陷阱、火烧等,十分原始及野蛮。走投无路的猴群常被逼得悲啼哀嚎。在收购、运输捕获的猕猴时,犯罪分子的竭尽其能,偷运猕猴至各地。

在猴皮的消费方面,在西藏的某些地区,人们喜欢用熊猴的毛皮制作衣服,但信佛教的群众并不主动伤害熊猴。 广西作为灵长类动物捕猎重灾区,仅大新县就曾每年收购的黑叶猴皮张达1000张。而对猴皮的贩卖更大规模的市场是遍布中国东南地区的标本制造商。

在广西,野生动物活体贸易主要由广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外贸厅)负责,下属的畜产品进出口公司负责猴类的收购和出口贸易。猴类主要贸易种类有6种:懒猴、短尾猴、熊猴、猕猴、豚尾猴和黑叶猴。天等县大量收购白头叶猴、黑叶猴生产所谓“加味桂龙膏”,过去每年单销往东北地区便达4万多包。收购最大的年份是1959年,该年共收购6258只猴, 然而1985年后再未收购到。

除官方贸易外,广西的灵长类非法贸易从未间断。1992-1994年广西查处猕猴555只、短尾猴142只、豚尾猴52只、熊猴35只、黑叶猴9只、蜂猴69只、白颊长臂猿8只。1989-1994年查处食蟹猴1805只。广西的食蟹猴属于外来走私入境,主要由中越边境黑市交易流入广西境内。

中越边境野生动物交易也直接威胁到中国野生动物种群。中国一些分布在中越边境的珍稀动物可能因越方大量捕杀而危及到种群的存活。例如懒猴分布在中越边境一带,在越南有分布。在中国数量很小,濒临绝灭。越南大捕杀种群,有可能把正常扩展到越南的中国懒猴个体捕杀,而越南一方的懒猴种群无法正常地扩散到中国,这样中国懒猴种群正常的迁移被打乱,种群数就会下降。如果越南邻近中国一方的懒猴种群被捕尽,则我国的懒猴种群可能加速灭绝。黑叶猴、猕猴、豚尾猴、熊猴等在中越边境一带均有分布,越南边境一带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必然会祸及到中国的灵长类资源。

对自然界中的灵长类动物命运的轻视和对“民俗文化猴”的热衷,巨大的反差折射出普遍的“叶公好猴”的社会现象。猴年中对灵长类动物更多关心和保护,才能不至于将来有一天,猴子仅仅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图腾标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立场)

多读几篇吧

温波:北京雾霾和罐装加拿大空气(组图)
温波:大连海域开采石油,将会得不偿失
温波:长江何以万古流?

温波
温波

温波曾参与创办绿色和平组织北京办公室,担任过Global Greengrants Fund中国协调人和太平洋环境组织中国项目负责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空气与水保护基金项目主任。亚洲协会"Asia 21 Young Leader",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美国PEW海洋保护学者,还曾担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委员会委员(2012-2014),现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全球探索基金政策和媒体顾问。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