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表情包大战”:在哈哈镜上涂口红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大陆网友和台湾网友在一个404般的空间开战了,大陆完胜,武器不是大陆网友凭借人口基数上的口水,而是而是表情包。表情包,这是大陆网友的必杀技,无往而不胜,即便美国人来参加这场混战,大陆网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嘲弄一切消解一切的表情包也能分分钟制微软最新发布的那几款天真无邪的emoji表情于死地。

这是何种意义上的胜利?抛开政治的因素不谈,这大概可以算中国大陆的网络语法对台湾的网络语法的胜利。两相对比之下,大陆网友的表情包之创意无限之云波诡谲之啼笑皆非之脑洞大开,而台湾网友的网络语法则只能算乏善可陈。

于是,我们似乎又多了一个对台湾冷嘲热讽的理由:太阳花一代的战斗力很强,但语言表现力为负。这些年,中国大陆互联网为中文表达贡献了多少新词啊。香港导演陈果说,当他看到香港女人嫁给大陆男人,就知道世界变了。那么,当台湾人开始说“屌丝”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也大概知道这个世界变了。看看台湾网友的表情包就知道了,他们的语言表现力比起他们的军事武器至少落后了十年。这几年,大陆人一说到台湾,好像都有一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喟叹。一说到台北,口气跟说中国内地的某个三线城市差不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说到两岸问题,经济主义变成了唯一的认识论。

这次“表情包大战”大陆网友完胜台湾网友,其实是两种语言、两种言说的方式、两种互联网的生态间的短兵相接。当然,也是两种想象自身和对方境遇的方式。这样的结局让人想到作家毛尖写大陆生活和美国生活的对比:我喜欢路上有很多人,我生活的全部安全感就建立在人群中。我喜欢热闹。喜欢麻烦。毛老师去了趟意大利,说:在他们灿烂的罗马笑容下,他们其实没心没肺,欧洲已经老到你感觉不到他的心跳了……而那些涌到欧洲奢侈品店中国大妈在毛尖的笔下则变成了:这些在欧洲博物馆里吵吵嚷嚷的中国人,至少都有热烈的心。没错,热闹和麻烦,青春的心跳和脉搏,这都是大陆网络的语法,有着粗糙但生猛的质地。这是今天许多大陆知识人的共同感受,他们对于这类热闹的大陆生活气息和生态有一种美学化的执迷。他们对着互联网上乱纷纷、闹哄哄的汉语生态抒情,在自由主义知识人为中国大陆文脉已断、美好中文沦丧一声叹息之时,他们从这类野气十足网络中文里嗅出热烈的芬芳。在他们看来,盛世中国的故事需要另一种更肥硕(用陈冠中的《盛世中国》的英文翻译The Fat Years的话来说)的表达,而不是那种湿嗒嗒、软绵绵的语法。

这种时下最政治正确的左翼深情“眼里常含泪水,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其实很多时候也经不起多少推敲。说到网络世界的纷乱与热烈,他们也喜欢乞灵于几十年前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里的艳阳天式的晴朗,但这样的逻辑和前些年公知们对于台湾一厢情愿的想象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一种错位的抒情。因为现实生活中,那些拥有热烈的心的中国大妈很可能只是对财富本身有某种变形的热情,而那些在网络世界里澎湃恣意的中国年轻网民很可能前一秒钟刚被一个苛刻的老板骂得狗血淋头或只是苦逼的加班一族。

这些年我们对西方媒体们、公知们、龙应台们的中国观察已经免疫,我们批评他们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密室,却又心安理得在现实的哈哈镜上涂上一道口红:中国很乱,但是乱也有乱的好,乱也有乱的美。因为乱的同义词也可能是生机和活力,是青春昂扬的心。于是,对岸有温良恭俭让,我们有《最炫民族风》。对岸有太平洋的风,我们有大妈的广场舞。对岸有小里小气的小清新小确幸,我们有天大地大的爆款美学和天马行空的网络表情。

我们这些年生活在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的最大兴头和趣味就是以网络语言、网络表情的逻辑来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丑闻、悲剧。靠着互联网上日日出新的二次元表情,百炼钢得以化成绕指柔。在这些年银幕内外的“超现实主义”情节剧和现实政治的联手教育下,我们中国大陆年轻人已经练就了抵抗万花筒般的社会现实的软猬甲。在大陆,一切都可以迅速被政治化,但又会在瞬间被去政治化。银幕上的宫斗和密室,银幕外愈加情节剧化的现实政治,所有严肃的讨论通通让位于无穷无尽的语词狂欢。大陆网络生态如此蓬勃兴盛,网络语言和表情如此多姿多彩的一个原因,用李明洁老师的解释是:网络意见这么流行,网络表情这么丰富,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人能够自由表达的口子基本都被封住了,只有网络没有被封死。它表达了民间的情绪和表情,但不能说它真的表达了中国的现状,它像哈哈镜,确实是对现实的映射,但却是变形的。

从这次“表情包大战”来看,台湾年轻人和大陆年轻人的对比非常有趣:这边是参与现实政治的乏力,或甚至没有多少政治行动得以开展的空间,但却因此孕育了虚拟空间里星河灿烂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岸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小确幸一秒变太阳花,但在虚拟空间的创造力却乏善可陈。很难说,这是谁之幸,又是谁之不幸。但尽管双方以表情包为武器,其终极的表情只有一个:惊愕。没有一方真正懂得对方的语言,也没有一方想要真正共情地理解对方的历史,深入到对方的伤口。两岸年轻人的相遇,是这样的惊愕莫名。表面上你一眼我一语,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其实只是完美落实了先贤的最高指示:不争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立场)

多读几篇吧!

台湾年轻人如何参与政治
荷媒看中国:台湾大选及中国首富扩张商业帝国
【传媒生力军】大陆交换生的台湾“插曲”


 

沈河西
沈河西

沈河西,媒体人,自由撰稿人,译有《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