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治疗

我们为什么要对“同性恋治疗”说不?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近年来,国内同志(泛指同性恋)社群的一个重要维权领域,是挑战心理咨询界的“扭转性治疗”,并进而发起社会倡导。

2014年,同性恋者小振将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告上法庭,因为后者对其进行了扭转治疗,不仅无效,而且伤害了他的身心。今年,北京有媒体更是披露了同性恋扭转治疗的种种“乱象”——诸如画符驱魔的方式在现代社会,打着“心理咨询”的“科学”名义大行其道,也真是让人以为时空扭转了呢。

奇怪的是,2001年,“同性恋”已被从中国精神疾病鉴定标准中去掉了,何以还会有这样的“治疗”和“扭转”的乱象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心理咨询界所谓的“来访者中心说”,又称“尊重来访者意愿”。指的是咨询师要“价值中立”,要以来访者的需求为中心,要满足来访者需求,而不能进行自己的价值观的灌输。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同性恋或跨性别的来访者,自己要求改变,咨询师就帮助他改变;他自己如果想悦纳自己,咨询师就应该帮助他自我悦纳。

这听起来似乎很“尊重来访者”。但是,性学家方刚在最近推出的新书《肯定性咨询法》中举了两个反例,来质疑这种“来访者中心说”。一个反例是:一个异性恋者来了,说,我做异性恋做得很苦恼,追女孩子追不到,追到了还要买房买车养孩子,太累了,所以麻烦您把我“扭转”成同性恋吧。我们的心理咨询师是否仍然会“尊重来访者意愿”呢?第二个反例是:一位医生检查了一个病人,发现他只是疑病,至多有些小感冒,但他坚定地认为自己脑子里有一个大瘤子,让医生给他开刀。医生是否也要“尊重来访者意愿”,给他开刀呢?许多时候,要求“扭转”的同性恋者,就是那个以为自己长瘤子必须割掉的“癔病者”。

也不能简单地谴责那些主张扭转治疗的咨询师,因为他们受的教育的背景,使他们对于LGBT来访者,除了扭转治疗真的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中国的心理学教科书中没有,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中也没有。顺便说一下,今年,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也因其中具有“恐同”理念而受到同志社群的抨击。

所以,《肯定性咨询法》一书的出现,无疑将带来LGBT心理咨询领域的一场革命。

肯定性咨询法全面否定了“扭转治疗”,同是为咨询师们提供了如何帮助同性恋与跨性别等长期被污名的性少数的全新的咨询理念。

以“尊重来访者意愿”这一价值观为例,该书作者方刚、杨志红主张:面对这些要“扭转”性倾向的来访者,咨询师要做的是:帮助来访者反思内化的同性恋消极信息、同性恋身份发展程度等对其的负面影响,从而觉察寻求扭转治疗的动机;以真正助人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了解来访者以前的咨询经历并关注可能的创伤,清楚告知扭转治疗的风险并讨论替代方法,帮助来访者成长,传播准确的关于性倾向的临床和科研信息,预防心理健康执业者对LGBT的偏见,等等。

按着这本书的说法,个体对“扭转疗法”的寻求,是异性恋正统制社会文化对个人意识建构的结果。正是弥散于整个社会的“恐同气氛”及围绕异性恋正统制所设计的一系列社会资源分配模式,使得同性恋者不得不通过“扭转”来减少压力和痛苦。

这本书还讨论了心理咨询界奉为圣经的“价值中立”原则。作者认为:恐同是主流社会对同性恋的一种压迫,对于这种压迫保持“中立”,实际上是虚伪的。就仿佛你去看望你的外祖母,发现她正在房中和一头闯进来的熊搏斗,你便依着门框,说:“我中立,你们斗,我不干涉。”异性恋主义就是那头熊。对被压迫的、基本人权受到侵犯的弱者不出手救援的“价值中立”,就是如此的荒唐和无耻。

在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主流心理咨询界的“价值中立”原则并不是没有政治立场的,常常是强烈依附于主流性与性别观念的“性政治”的附庸,它并不真正是为了保护“来访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咨询师”的——因为只有“中立”和“价值无涉”看起来才不会挑战整个社会现有的性政治和“性/别”文化体系。而LGBT社会运动,恰恰是要挑战原有的“性政治”格局,给少数人创造一个平等的空间。

台湾的心理学家杨明磊教授评价此书:“此书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醒咨询师们超越 ‘矫正’”及‘病理’观点,更深入看见性/别少数在其性/别特性下更普世与真实的人性意义,也更具反身性地切近反思‘来访者中心’的真实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肯定性咨询法》全面展开了对LGBT社群各种可能遇到的咨询方面的讨论。除了最常被提及的自我认同咨询,还有出柜咨询、亲密伴侣关系咨询、伴侣暴力咨询、性生活咨询、职业咨询咨询、物质滥用咨询,特别有意思的是,中国情境中独有的形婚咨询、同妻同夫等议题咨询,也都逐一展开讨论,提供咨询策略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议题和经验,并不是由专家学者闭门造车所生,而是广泛集合了LGBT社运界经验的结果,可以说,这本书是专家与社运良好合作的成果,也是LGBT社运界的主体发声。

传统心理学并不缺少社会历史、文化对于个体心理影响的研究,但在性与性别领域所采取的“个体化”的“适应”主张,实际上是对主流社会文化的压迫性的回避,这一态度背后的政治意义很少被看到。因此,这本书所体现的咨询理念、基本方法以及咨询态度,对中国心理咨询界来说,是革命性的,它将主流心理学界对“同性恋”问题所抱持的回避态度揭到了台面上。

当然,书出版了,理念提出来了,在“尊重同性恋”越来越成为政治正确的口号的今天,关键已经不在于你怎么说,而在于碰到现实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做。咨询师们,看你们的了!

(原标题:不要扭转,要肯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千千和风

千千和风,关注性/别、权利和平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