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投资个人化学习

南桥:扎克伯格为何进军个人化学习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Facebook网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女儿Max出生后,通过写给女儿的公开信,声称将捐出99%的Facebook 股份,投资于各种公益事业,包括个人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而今关于学习的时尚不断翻新,如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在线教育,慕课等等。为什么扎克伯格偏偏找“个人化学习”入手?
 
所有的决定,在某种层面上,都是我们个人生活中某种体验的放大。我相信扎克伯格投资个人化学习直接的原因,是他本人尝到了个人化学习的甜头。他自己在哈佛大学,体验过一流的正规化教育,但后来自己学习中文,就大体上是一种非正规化、个人化的学习,属自学成才,成就不凡。按部就班在学校从初级到高级、按照课程进度来学的人,效果不一定有他好。我相信,尝到了个人化学习甜头的他,为了女儿这一代人创造新型学习环境,初衷也应该是真诚的。没有一个父亲,不希望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传给自己的孩子。光授人以渔还不够,他要造一个不一样的鱼塘。
 
个人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的概念并不新鲜。在中国,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在美国,这几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多离不开杜威倡导的来自生活、侧重个体的思维。但是几乎在全世界,教育的现实是受制于工业化教育的模式,让年龄类似的学生一批批地进入这个体系,在教育流水生产线上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往下走,最终测评,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
 
这种模式有内在的毛病。孩子学习能力不完全一样。仅仅因为年龄原因,把一群人放在一起学习,让其遵循同样的进度,会让学得快的闷死,学得慢的拖死。学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认为按照同样时间在同样地方学习的人,会有同样的结果,理论上乏味,实践上乏力。各人学习动机、路径、目标、策略,也各有差异。这种差异已经被社会各界意识到,如何解决,则是这些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二战后,美国的教育经历过个人主导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区异化学习(differentiated learning)、个体化学习(individualized learning)的种种轮回,这些都是个人化学习的前身。它们或区别学习时间(比如分快班慢班),或区别学习路径(比如通过了测试则进入新单元),或区别学习策略(比如依据不同的学习风格运用不同媒体)。它们都是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在手段上花样翻新。
 
个人化学习是一个更大的帐篷。在它之下,学习者不但可以使用不同的学习路径、学习时间、学习策略,甚至大家学习的目标都可以不同。传统的学习,就好比家庭餐桌,妈妈做什么孩子吃什么。区隔化学习如同麦当劳,大家可以点一号二号三号餐,搭配薯条和饮料,有了一些不同的选择。个人化学习就好比自助餐,选择更多,大家可以各自去选了。
 
过去,学习的个人化,就好比生态养殖,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相比,成本非常高。有钱人可以请私人老师另当别论,一般人是玩不起的。在公立体系下,老师和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针对每个学习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折衷的做法是小班教学。班级越小,就越有可能了解学生的长短,调整教学方法,不断趋近因材施教的理想。然而教育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在中国,这几年城市越来越大,农村越来越凋敝,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源问题多有撤并,使得剩下的学校越来越大班化,与个体化、个性化教学背道而驰。
 
技术的革新,为学习的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可能。Facebook深谙此道:它可以将用户在网络搜索中关注的一切,及时地定制页面。Facebook甚至可以根据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数据,在推送感恩节广告的时候,推送中国亲情题材的礼物广告。它也可以根据我分享的宠物照片,动不动给我推送类似的广告、网页、视频。如果商业和个人兴趣,可借助大数据的采集,和相关的计算法来定制。理论上说,学习也可以这么做。

我就扎克伯格的公开信访谈了教育技术学知名专家亚历山大·罗米斯佐夫斯基(Alexander Romiszowski)博士。 他担心扎克伯格提出个人化学习时以技术为主导,过于倚重技术。学习无国界组织(Learning Without Borders)的创办人格莱姆·布朗-马丁(Graham Brown-martin)也在2014年的世界创新峰会(WISE)的主题演讲中,则反对根据大数据和算法来决定个人化学习的做法。确实在中国,形形色色的资金在流向各种网上教育的平台,造就了各种把教室平移到网络上,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兴趣、路径、测评方式都毫无改变的情形。这种情形形成学习革命的泡沫几乎是肯定的,因为它未必关学习什么事,不过是资本在逐鹿中原。
 
推动个人化学习,不应该只是技术的事。在扎克伯格的公开信之后,多重智能论发明者霍华德·加德纳在《华盛顿邮报》上也发文指出,真正实现个人化学习,还不能只靠技术,应该在学习设计的层面下一些功夫。它提出了四个“预备元素”:在一个学习路径下允许不同进度,内容按兴趣定制,兼顾不同学习风格,兼顾不同智能。加德纳为这个话题,引入了心理学的角度,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
 
扎克伯格提出促进个人化学习,这是一个很有力的号令,很宏大的理想,我为之受鼓舞。这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教育界、业界、非政府组织、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学习这事,靠某一个狭窄领域,是办不好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南桥
南桥

南桥,本名方柏林。专栏作家,教育观察者,关注学习方法、教育革新及中美教育比较,在美国高校从事教育设计工作。著有《呀,美利坚》、《知识不是力量》、《及格主义》、《英语,恶作剧抑或真理》等。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