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裴谕新:以爱的名义,网络暴力悄然来袭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你说你俩不聊天了,为什么他还总是给你点赞?你给我好好解释,这是为什么?”小曼男友又在远程监控小曼的微博了,微信语音里传来他的怒喝,音波冲撞着小曼的耳膜,她赶紧把耳机摘了摔了,心头仍是一阵阵发紧。

小曼和男友文文分住在两个城市,周末相聚,半同居一年多。最近这几个月,文文表现令人困惑。他总觉得和小曼的关系变了,小曼对他不那么上心了,周末在一起老是看手机,出去玩特别在意自拍,微博微信猛秀她自己的照片,然后就埋头回那些无聊的信息。文文好奇那些信息都是什么,看过几次,无非都是肉麻的互相吹捧,他批评小曼,怎么可以这么浅薄?虚荣?有点时间背两个英文单词不更好?小曼嘲笑他是不懂情调的理科男。

文文开始拿着小曼的手机研究微信,研究朋友圈,渐渐他发现有个人总是留评论,什么“好性感啊!”, “美的惊动了领导”之类,点进去一看,男,是小曼的同事。在这位男朋友的朋友圈,文文发现了很多他跟“美女们”的合影,比如车模,六线明星,或者美女路人。文文由此断定,这是一个爱占美女便宜的虚荣男。文文对小曼说,这样的虚荣男不要理他。小曼没有否定文文的判断,只是说,大家都是同事,不理也不好。文文便对小曼说,那就不要回他的信息,装作没看见就是。小曼说,一般对方如果是手工评论,而不是仅仅点一个赞,按照朋友圈里的礼貌,还是要回复一下。文文一下子火了,“跟流氓你还讲什么礼貌?如果流氓摸你,难道你还要说,对不起,请拿开你的手?”小曼被文文逗乐了,觉得文文难得幽默,无端吃点小醋也很可爱。

然而,文文的小醋越来越浓了,已经难以区分那是醋意还是控制。文文不断规定着小曼在网络上的言行,把十几个他看不顺眼的男性都打入了“黑名单”,规定小曼不能回他们的评论,如果用图表不能用“花心”、或者“流口水”这样“暧昧”的图标,如果是聊天有事说事,没事不能瞎扯。凡是对方开口问“在吗?”“干什么呢?”,这样的问话一定是有问题的,是搭讪,是没事找事,不能理喻。考虑到两个人是异地,聚少散多,很多事情一时半会也没法沟通,也不想短暂的重聚时光充满纠结,小曼就忍了,把文文看不顺眼的男性发的评论都删了,若有对话也一概删去,免得节外生枝。

可是文文想要的似乎并不局限于这些。翻着小曼的手机,他又界定出一些“坏朋友”,就是那些喜欢侧面45度角自拍,喜欢美颜,喜欢秀包包、大餐或境外游的肤浅女生,或者那些从来不真人出镜,但总转发一些不伦文,诸如“一个女人一生该有多少男人”,”主妇出轨游戏“,”女生应该让男生明白的几个性敏感区“。文文一看这些就火了,什么乱七八糟玩意,好好的女朋友就给你们这帮坏女人带坏了。他要求小曼拉黑这些人,小曼不肯,他就自己动手,不让小曼看她们的朋友圈,也不让她们看小曼的朋友圈。

如此几个轮回,两人在一起时,小曼玩手机果然很少了,开始没完没了地看美剧。文文特别讨厌美剧里面无厘头的大笑,而且还不是剧中人发出的,是音效剪辑的观众的笑声。文文觉得这些剧特别肤浅,不明白小曼为何看的那么津津有味、难割难舍。回到自己的城市,文文觉得特别不放心小曼,想看看小曼在自己不在的时候都做些什么。这时候微信又发挥强大功能了,他们一有时间就开着微信视频看着对方,大部分是文文看着小曼,小曼看着电视。有时候小曼会离开电视剧一会儿,去房间拿东西,上个厕所什么的,去的时间长了,文文就觉得特别气馁,上个厕所怎么会用那么长时间?

小曼开始感觉到这个游戏的不好玩。她借故下班后不再直接回家,而是跟同学聚餐,跟好朋友逛街,在办公室加班等。文文没办法要求她还一直开着微信视频,没有wifi的地方,一直用流量也很贵。文文就要求小曼,每一次发张照片,证明她的行为和混的圈子都是合理的。小曼尽量去做了,文文会检查照片拍摄的原始时间,证明小曼没有撒谎。

控制越来越让人不舒服,就像绳子越勒越紧。即便两个人不生活在一起,小曼也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空间、自由和个人隐私了。她去咨询了一个做心理学研究的好朋友,才知道文文的这种行为,不是爱,是控制,是爱的名义下的暴力和欺凌。



什么是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简称“网暴”,是互联网诞生后的暴力种类新分类。英语里面有cyber violence(网络暴力)和cyber bullying(网络欺凌)两种说法,后面一种说法更多人接受,因为其涵盖范围更广。

除了上面案例中可见的情侣、夫妻、亲密关系中的网络控制和限制,还包括使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侮辱、谩骂、欺凌。因为网络的匿名性,陌生人之间发生网络欺凌的事件更为普遍,更令人重视,比如莱温斯基2015年在TED上的演讲,主题就是她的个人故事如何在网络上无限传播,从而带给她以及她的家庭歧视与污名,是全社会对她造成的网络欺凌。我们国内时常发生的“人肉”网络新闻当事人,人肉”也是一种网络欺凌。因为“人肉”伴随的是隐私曝光、全社会围观、侮辱谩骂仇恨,有时甚至还有人身威胁。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论级别和程度,甚至远甚身体暴力。“艳照门”事件曾经激发全民八卦、荷尔蒙、性道德优越感和性道德败坏论,而“艳照门”的几位主角,深受其害,事业、生活、情绪因此各种波折,这是网络暴力的威力,可以说杀人于无形。

具体到小曼和文文的案例,发生在情侣之间,是一方通过控制另外一方的网络,达到控制其生活的目的,类似于网络上的禁足。这个案例里面没有提到的另一种情形,是分手后的情侣,甚至是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利用网络工具,恐吓、操纵或者羞辱他人,网络工具包括智能手机、网络或者其他可发放信息、图片、视频的设备,去伤害、攻击、羞辱他人。不直接攻击对方,而在网上散布不实谣言,传播飞短流长,也是一种网络欺凌,就像那些公众人物所承受的一样,很多人在“转发”中不知不觉成了施暴者。

和传统暴力相比,网络暴力更具有隐蔽性,比较讲究策略,有时很难发现,特别是在公共的聊天室,或者网络匿名的情况下。相比起身体或者直接的语言暴力,网络暴力又十分便利,隔着时空也能发送。当家庭中的成员,或者比较亲密的人,正在承受着网络暴力时,她身边的人有可能完全毫无察觉。传统的家庭暴力受害者,他们可以躲起来,躲到自己家里,或者安全的场所,暂时避开暴力。可是网络暴力,有时候就像天罗地网,让人很难躲开。唯一的好处是,有时关掉互联网,关掉手机,也许就可以获得暂时的平静。

网络暴力的另一个危害是印记很难消除,特别是那种暴露隐私型的网络暴力。”艳照门“的照片在网上永远是除不尽的,有多少人为了下载买了新的硬盘?据说郭美美亲戚放狠话说猛料即将爆出,又有多少人呼朋唤友要去买硬盘?你眼中的“网络盛宴”,极其可能就是一场网暴的开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立场。)

更多与亲密关系暴力相关的文章:
李昀:面对性暴力,美国媒体和高校在做什么?
图解:你所不知道的亲密关系暴力
王曦影:家庭暴力无性別之分

裴谕新
裴谕新

女性研究学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关注性、性别关系、女性日常生活选择。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