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智慧城市的愚蠢

欧洲的“智慧城市”有多愚蠢?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羊年春节前,有译者将气候战略师博伊德·科恩(Boyd Cohen)去年的英文文章翻成中文,题为“欧洲10大最智慧的城市”,并分享在微信。其中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维也纳等欧洲十大名城都榜上有名。

流畅的翻译加上精美的图片,欧洲十大最智慧城市令人无限向往,仿佛住在这些城市的居民各个都是智慧人。回到现实,展望未来,我更愿意谈欧洲智慧城市的愚蠢之处。

那就以阿姆斯特丹为例吧。译文中提到,“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普及率和哥本哈根一样超标(大约40%)……最近几年,阿姆斯特丹加快了成为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的步伐。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计划(Amsterdam Smart City)是个公共事业市场化机制,它致力于将城市用作一个开放资讯的大型试验场所,最终为所有居民及游客发展出新的交通解决方案,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读到这里,我笑了。不错,自行车普及率超标意味着低碳的交通方式,尤其适合短途通勤需要的荷兰居民和在阿姆斯特丹旅游的国际游客。事实上除了自行车和步行外,其他快速交通都依赖于电力与传统能源。比如荷兰火车用柴油,有轨电车通电,汽车需要加油,电动车需充电。作为智慧城市,短视的愚蠢在于至今为止,阿姆斯特丹的电力供应绝大部分来自其港口区的Nuon燃煤的火电厂。我曾拜访过该火电厂,电厂执行长远规划,二期三期继续燃煤发电。电厂负责人甚至顽固不化的说电厂周围的现代风车都是摆设。那么,问题来了,阿姆斯特丹能源供应锁定燃煤发电有多长?至少20年吧!如何低碳?

就全国能源使用结构来讲,荷兰距达到欧盟要求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使用的20%的要求还远远不够。所以说,小处绿色但大局依然陈旧。



最愚蠢的智能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如果全民公投,荷兰去年开始全国实施的公共交通智能卡(OV-chipcard)肯定当选。主要两大蠢点。蠢一:该智能卡的设置不人性且智能桩太少,费用设置偏袒公交公司的权益。假如你从A地到B地,匆忙忘了刷卡离站(没有出口栅栏提醒,很容易遗忘),那么一大笔费用会从你的智能卡自动划走。所以推行开始半年,荷兰国企铁路公司NS就迅速扭亏为盈,盈利部分主要来源乘客卡上被扣部分。蠢二:荷兰公共交通的基本建设大多上世纪70年代投建,遇上恶劣天气异常情况,火车严重迟到甚至全线停车是常态。因此当其他城市采用先进城市基建和电子票扫描方式,荷兰公交却还纠结于一卡在手,上网查找发票的时代,是智慧还是愚蠢? 

问题的根本在于荷兰智能卡不仅工程出错(违反柯克霍夫原则),也有政府政策和企业战略的失误,并且该五大国有企业主导的项目进展时缺少独立分析师的提前参与。另外设计、决策、实施过程公众的参与程度不够也值得其他城市引以为戒。有限的预算与资金来源投入漏洞百出的过渡系统,再更新未来智慧交通的资金从哪来?



“智慧城市”这个炙手可热的新概念的出现,源于跨国信息技术公司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适逢全球气候金融经济综合危机,智慧城市作为应对金融海啸的新经济增长点迅速从欧美蔓延到亚洲。由于参与者立场不同,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百花齐放:有包括企业主导的信息化与政府主导的城市化,也有技术创新加城市规划的生态新城打造,甚至绿色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结合,但缺少了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能走多远?

从上周到这周维持了11天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师生占领教学楼事件,可以看出荷兰教育局和阿姆斯特丹校董对人文教育、社会关系资本以及城市增长的基础学科的漠视,以及对理工科的急功近利。阿姆斯特丹城市的智慧与愚蠢,可以为中国发展智慧城市提供批判式借鉴。

博伊德本人在接受奥地利采访时承认智慧城市的核心概念在于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城市方案有可能不受居民支持,形成挑战。从这点上,印度官方定义“智能城市是指就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方面,能为其广大的居民(无论他们的教育水平,技能和收入水平如何),提供可持续发展”深得人心。并且印度孟买接受了荷兰MARS城建设计所方案形成孟买多方联合宣言。他们确定高效、宜居和可持续规划原则,针对饮用水、公共空间和交通等城市问题作了一系列设计工作。他们在贫民窟基础上建造空走走廊和突突车高速,不仅提供工作机会和快速交通,而且为建设贫民窟CBD创业社区,提供更多创新场地。

值得庆幸的是,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版本的Living Lab计划,作为欧盟“知识经济”中最具激发性的模式之一,它使得先行的欧洲智慧城市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力于围绕市民需求将城市建设为各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空间。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你还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欧洲空气透亮是否真是因为核电多?
美国塑料垃圾咋变成中国儿童玩具?
为什么跨国公司在华污染环境?
史上全球气候大游行新气象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的荷兰经验
 
H.Chen
H.Chen

 

欧洲七国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专业毕业中国学生第一人,欧洲法学人文学双硕士。像钟摆,游走于中欧;为生计,奔波于盈利与非盈利机构。关注:气候谈判,新能源政策,环境保护和人道援助的融合。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