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生力军进入校园

“传媒生力军”2014新媒体创作邀请赛圆满结束!

第一次落地中国,第一次走进校园,告别2014,我们心满意足地宣布:荷兰国际广播电台“传媒生力军”2014新媒体创作邀请赛,圆满结束!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和四川大学六所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子,2014年,和“传媒生力军”一起收获了成长。从初赛的忐忑与兴奋,到决赛的成熟与坚定,就像暨南大学参赛者星辰所说:“这并不像一场普通的竞赛,而是一场不凡的游戏。”“传媒生力军”给了这些未来的媒体人一个理由,更主动地去挖掘身边的故事,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这种体验,相信比任何‘金牌’都来得更有分量,”星辰说道。四川大学的参赛者濮芷馨相信:“比赛给予的平台和机会,在我们以后的新闻生涯中是极为重要、极为宝贵的经历。”

然而既是比赛,总要分出高低。来自暨南大学的冼丽影、石磊、刘紫琦、王云帆、杨雨蒙,成绩突出,最终夺得“传媒生力军”2014新媒体创作邀请赛的冠军!该团队指导老师陈强,则被评为“最佳导师”!团队代表及指导老师也获得免费前来荷兰国际广播电台实习交流一周的奖励!

最终的“金牌”只有一个,但每一个参赛者对“传媒生力军”的支持与信任,为新闻梦想付出的努力,我们如获至宝,一刻也不敢忘记。为肯定其他优秀参赛者的努力与实力,大赛特设“杰出表现奖”,授予中国人民大学及厦门大学的参赛团队。

荷兰国际广播电台首入校园的大赛能够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校方的支持与配合。大赛中,中国人民大学及暨南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因在协调组织上表现突出,特获“优秀组织奖”。

“传媒生力军”的第一次,伴随着学子的收获和期待圆满收尾。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做得更好,也再次感谢所有大赛参与者的支持与理解。大赛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反馈是:传媒生力军”给了我们一个将平日所学化为实践的平台,多所高校的参与让学子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传媒生力军”庆幸能够为这些摩拳擦掌的未来媒体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国际平台与机会,也惶恐地希望能够不负所托,让每一个参赛者带着收获而归。给我们一份相信,我们愿意竭尽所能。“传媒生力军”2015新媒体创作邀请赛,约吗?

传媒生力军为决赛参赛者设计制作的衍生品

“传媒生力军”冠军团队感言:

传媒生力军暨南大学冠军团队

始终相信拼搏和坚持会让所有的努力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次比赛能拿到这么好的成绩,离不开我们团队的奋斗合作、老师的认真指导和组委会的支持协助。这次大赛的战斗线虽然拉得比较长,但正是这样给予了我们更多锻炼和充实自我的机会。比赛期间,每一次的迷茫、自我怀疑、焦虑不安都让我们从中得到了成长。荣誉是终点也是起点,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肯定,我们将会更加努力继续前进!再次感谢荷兰国际广播电台提供了这个传媒学子们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也感谢组委会一直以来的工作!

“传媒生力军”幕后人物寄语:

荷兰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主编王蓓:传媒生力军大赛让我们倾听到了年轻世代的声音,更让世界听到了未来传媒人、未来变革力量的声音。

荷兰国际广播电台项目负责人郭欢欢:每收到一份作品,备受鼓舞之余都自觉责任满肩,如何能不负参赛者的期待,让每一个参赛者都能有所得,是我们的初衷,更是追求。这同样需要你的付出与韧劲,你是每一次都尝试寻求突破?还是只为完成一份“任务”?愿彼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荷兰国际广播电台培训中心总监Turan Ali:我在这些学子身上看到许多可能性,如果他们能够尝试以故事吸引人,而并非简单地给予信息,他们会更出色。此外,找到一个能激发你热情的选题也非常关键。记住,如果你不能给你的读者惊喜,你就会被遗忘。加油!

“传媒生力军”评委Garrie van Pinxteren:我很高兴看到不少有创意的作品,尤其是走出校园,反映中国社会的作品。希望你们继续前行,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探索身边更广阔的世界,这会带来更有趣更写实的作品。另外试着去组织你故事中的声音,他们是不是都来自同一方,是不是缺了哪一方的声音?最后,不要太早停止问问题,太早做出结论,深刻一些尖锐一些,你的故事可能会达到另一个层次。每次采访前,问问你自己,你为什么想写这个选题,这个选题究竟反映了什么更广阔/更深入的问题?

传媒生力军海报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

荷兰在线以荷兰为中心、欧洲为视角,与全球华语世代一起发现各种前沿及有趣的创新项目。我们想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改变创新在大众文化中遇到的困窘与误解:创新其实是一个个小灵感的累积,离你我都不远,它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会越玩越high!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