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周刊遇袭后民众抗议现场

《查理周刊》恐怖袭击倒逼媒体自我审查?

(荷兰在线特约专稿)当中国新疆发生恐怖袭击之后,中国宣传部门最先要做的是什么?答案是等待,等待通稿。新浪微博的小编们似乎更忙碌一些,他们要忙着删除相关的帖子,这些帖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种造谣生事的,但也有现场的照片视频报道。不过官方的想法也可以被理解,未经证实的消息在微博上如病毒般的传播,一定会在整个华语社会产生负面的情绪,或是恐慌,或是仇恨,或是对维吾尔人和穆斯林的抵触。

7日在巴黎针对《查理周刊》的恐怖袭击之后,我很好奇的想知道,跟中国一贯的宣传路径相比,西方的媒体关注、讨论的新闻点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话题都是什么。虽然没有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但是给人的直观感觉是——言论自由、宗教平等。

对西方记者来说,言论自由高于一切。记得当年北京奥运会前,中宣部门邀请西方媒体来京参观,结果欧美媒体都表示,来可以,钱我们自付,他们是不想“吃人嘴短”,丧失了言论的客观性(当然或许跟他们有钱也有关系)。一位在7日的袭击中去世的编辑兼漫画家曾经表示,没有言论自由的活着与老鼠有什么区别?与其如此,毋宁死。他做到了,也得到了全世界媒体人的尊重。

为什么恐怖份子会选择一个对他们毫无伤害的报纸下手?很多舆论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宗教极端势力对新闻媒体的一种“恐吓”,以达到下意识的“新闻审查”的作用——我批评宗教不会招来杀身之祸吧——这正是恐怖袭击者所希望的:媒体自愿地对言论自由作出限制并最终固化,这和中国的文字狱有什么区别?



法语中有一个词是“autocensure”,意思是写作自律,专指媒体人士在写作之前要保持客观、公正。其实中国的媒体也有如此之言,一名老媒体人曾对我们说:“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媒体的一字、一词、一句话,都可能富含深意,都可能影响改变大事小情的进程,媒体职业的特殊性决定自己要知道,究竟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言论自由对媒体而言尤为重要,但在自由地发表言论之前,必须在内心仔细地掂量:我的话是不是公正?报道的内容是否贴近事实?这种言论自由同微博上的跟帖谩骂截然不同。

早在2006年,丹麦讽刺默罕默德的漫画就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穆斯林的愤怒,但时任丹麦总理的拉斯穆森拒绝通过立法的方式禁止这些所谓“亵渎神灵的表现方式”,现在看来依然值得赞赏。既然媒体可以讽刺基督教、国家领导人甚至是历史名人,为什么要对穆斯林提供特殊待遇?

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一个尊重言论自由的社会,必须对发表的言论有一定程度的容忍,如果你忍不了,可以,去法院,让法律裁决,而不是用“文斗武斗”、“文字狱”、恐怖袭击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