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热潮

开发区热潮:制造泡沫,还是真正助推经济?

近年来,“经济开发区”的热潮涌动。中国各级政府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开发区的建设:除了上百个由中央政府建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外,还成立了数以千计的省级开发区,并且尚有许多新的开发区在不断地审批与建设当中。截至2008年,九成以上的地级市至少管辖一个经济开发区。伴随着惊人的发展速度,开发区的建设也引来了许多不同的争议。诸如开发区“经济泡沫”、即将成为“鬼城”的说法时常见诸报端,引起广泛关注。

经济开发区究竟只是“噱头”和“泡沫”,还是真的可以显著推动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香港科技大学的王瑾教授在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试图运用严谨的实证分析,准确地评估经济开发区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开发区通常是一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而专门建立的可以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工业化园区。研究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开发区主要通过提供更明确的私有产权保护、更优惠的税收和土地使用政策、以及更自由的经济权利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从而促进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如何评价开发区的实际贡献?研究者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比较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的差异,也不能简单地比较不同开发区之间的内部差异,因为不同城市之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比如地理位置、人口、教育水平等等都是参差不齐。这些异质性本身也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因此即便我们观测到两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也无法断言这是由于建设开发区造成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根据不同地区被批准成立开发区的时间先后顺序差异,采取了一个“固定效应模型”,从而使得所有不随时间变化的异质性,比如“处于内陆还是临海”,不再会影响到分析的结果。根据这一模型,结合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326个地级市的经济数据,研究者发现:建设经济开发区的作用相当令人瞩目:经济开发区使得“人均海外直接投资(海外直接投资/当地人口)”上升58%,“人均出口额”上升84%,外资企业的“人均工业产值”上升64%。

然而,就像研究者自己所指出的,不同地区被批准为开发区的时间存在先后,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内生性”:有可能存在一些其它的因素,同时影响一个地区何时成为开发区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我们观察到“苏州工业园”成立较早,同时观察到苏州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它较晚成立经济开发区的城市,但我们不能断言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因为有可能苏州之所以能够较早成立开发区,恰恰是由于它本来就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进一步采用了“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她根据政府文件中提出的选择开发区地点的优先标准(教育水平高、工业产值高、靠近海岸),选择了数据中相应的变量,并以此为依据来将不同的城市按照相似性进行“配对”。通过这样的操作,可以增强“实验组(较早成立开发区的城市)”与“对照组(较晚成立开发区的城市)”之间的可比性,从而增强计量结果的可信性。

同时,研究者指出,由于在改革开放早期成立的一些开发区往往非常特殊,可能会影响整体的结果,因此她也尝试只使用1990年以后成立的开发区,作为一个“子样本”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研究者发现,无论是采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还是采用“子样本”进行分析,都几乎不会影响到之前提到的实证结果,这证明了开发区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稳健的。

研究者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确保了结果的可靠性。在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中,她指出,开发区在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并不会“挤出”来自国内的投资;开发区的快速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显著的技术提升而实现。

综合来看,本文第一次对“经济开发区”这一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的政策进行了严谨的定量研究,收集了详实的数据,并得出了可信的结论。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政见网,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政见网
政见网

“政见”是一个独立网站,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致力于发掘海内外学者和智库的智慧成果,引进思想资源。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