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品格教育

中国大学的品格教育该如何做?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开学季,几件大学生“不服管教”的新闻都很吸引眼球。官方长期推行的“品德教育”,越来越显得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可笑。

例如,江西南昌大学规定,从今年9月1日起,以前由雇用的清洁工负责的保洁工作,改由学生自己承担,寝室和楼栋的卫生包括楼道、浴室、厕所等,全由学生“自主保洁”。

新政遭到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对,宿舍楼里一度垃圾成堆。427名学生签名的致校长公开信,先后在百度贴吧和微博流传,还有人将“帮昌大校长上头条”做成微博话题。原本期望新政实施后会带来的整洁环境并没有出现,反而把学校尤其是校长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即便如此,学校仍表示不会改变,只是对“自主保洁”的范围做了些许调整,对内征求意见,或将厕所交予专人打理,其余还由学生承担。

支持者认为,这些举措和军训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遭遇无视或者抵制,只因“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反而更需引导。大学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不是简单的传授技能。品德教育,不会有人反对而停止。

一篇发表在《宁波日报》的评论这样说道:”年长一点的人都经历过,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自己打扫寝室、过道、厕所,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每周、至少每学期学校都会安排参加工厂和农村的生产劳动……没听说过因为参加一些占用时间有限又力所能及的劳动,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正常生活,倒是有不少过来人,回忆起那段劳动生活给自己的成长所带来的帮助,心中会涌起一股暖意。“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年长一点的人“对于教育的认知不免过于狭隘。他们可能也不明白,这个时代年青人们将要面对哪些真实挑战。

劳动光荣,凡事亲自动手不让人服务是种美德。这是1949年以后长期流行的一种主流观念。于是有了后来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但在市场和社会已经高度发展成熟的现在,社会分工已经日趋细化,正常时候,每个行业的人只需做好自己的事。即便是农村,也不再是每家养鸡种菜,在副食方面保持自给自足。这时候,还要求学生自己打扫厕所,未免显得不合时宜,有些刻意为之,也暴露出一种对“劳动”之教育效果的迷信。

除了技术和知识外,沟通协作能力、坚韧的品格和道德素养确实也很重要,甚至更接近教育的核心。但教育的专业性即在于,它很难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实现。既需要长期培养,潜移默化,也需要科学的设计,让学生进入到那些真能得到刺激和锻炼的情境中去。事实证明,宣传教育、榜样模范报告、劳动锻炼等传统项目,基本都已流于形式。

当这些活动被官方通过权力强力推行时,学生们的态度只能是消极抵抗。浪费的除了资源,还有宝贵的时间。

事实上,“年长一点的人”完全不需要担心年轻人们会因为过于娇惯,成为垮掉的一代。至少在大城市,他们所面临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辛苦程度,较前辈们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并未因为学识的增长而有所改变。

当人们开始自嘲式地称自己为“IT民工”、“码农”、“新闻民工”、“金融民工”,或者叹息“律师是个体力活儿”时,一定程度已经说明,这些看似光鲜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广告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年轻人过劳死的事件,这两年也已发生了数起。

在很多单位,有过同样级别单位实习经历的新人往往更受青睐。因为除了技能更为熟练,相对于刚刚离开校园的学生,他们往往也更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合理安排时间,也更经得起挫折。这些差异,暴露了学校在品格教育方面的严重不足。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实习来实现品格教育,虽然相对于“自主保洁”,其效果明显更好。对于用人单位,学校不能总是提供半成品。而且从时间上,品格教育应该贯彻于从小到大的整个教育阶段,而实习只适合毕业生。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们,必须具备教育家们应有的能力,精通教育规律,掌握多种手段。尤其面对基本都是成年人的大学生们,学校应该給予足够的尊重,在此前提下进行教育活动。

中国学校现今常用的品格教育方式,基本都是政党宣传活动的复制。宣传的姿态是说服,自上而下的俯视性教导,而非塑造人的独立思想,这与大学的目标具有本质上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品格育的失败已是一种必然。

相反,当学生们开始起来抵制它时,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只是这一主体不是学校罢了。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不器

不器,法学院出品的新闻人,全中国转悠,寻找这个时代的典型故事。闲读宗教和政治哲学,探求属于个人和公众的“好生活”。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