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媒体缺什么?

王冲:中国官方媒体缺什么?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最近,习近平主持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他提出要“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习总的提法对于中国传统媒体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们作为整体影响力却在下降,甚至时常被年轻受众揶揄嘲弄。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从领导讲话中也可以看出,按照中国的惯例,要大力发展哪一块,就说明哪一块做得不够好。

传统官方媒体坐拥天时地利,却发展得不尽如人意。有必要探讨他们到底缺了什么。

缺人吗?不是。每年的优秀毕业生,除了大量进入国家部委,进入人民日报、新华社这样的官方媒体的人,也是最优秀的学生,他们不缺才华,也不缺新闻理想,只是进入这些机构后,所学的通常不是提高业务,而是如何掌握宣传技巧,如何写出四平八稳的文字,这个磨去棱角的过程有的人需要几个月,有的人需要几年,有的人也因为无法适应而离开。

也就是说,新闻所需要的激情和理想主义在官方媒体并不是必需品和必须具备的品质,反而是八面玲珑的人可以获得更多机会。新闻机构,更像是官场,也形成了逆淘汰机制,形成了干得多不如干得少、干得少不如不干的机制。如此下去,新闻品质自然难以提升,对于受众的吸引力自然也会减弱。

官方媒体的领导大都也身经百战,对于中国的理解和认知并不缺,业务技能一般来说也属上乘。问题在于,媒体领导首先是干部,甚至有的媒体领导是部级干部,其次才是媒体人。我们常说屁股决定脑袋。干部要寻求升迁属于人之常情,要升迁就需要减少会规避风险,而新闻报道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对于领导而言,需要抉择,抉择的结果要么是牺牲新闻,要么是牺牲官位。甘愿为了新闻牺牲后者的,凤毛麟角。

其他更多掣肘不再赘述。传统媒体要做新媒体,这些问题依然是问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发挥不出来,再多的投入也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

无需太多的例证,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实验是否成功,只要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了:

是遵循新闻规律,还是宣传规律?

敢于冒险发布独家新闻吗?

敢于舆论监督吗?

敢于给员工股份共同成长吗?

敢于真正按照互联网的规律进行商业运营吗?

可以列举的问题其实很多。如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对于官方媒体婆婆们不要管太多,这些才子们自然会做好自己擅长的那些事儿。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你可能也感兴趣的文章:

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媒体

遥远的新闻自由日


荷兰在线footer




 

王冲
王冲

专栏作家,著有《差距》、《选票的背后》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