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

发现自己的荷兰:中国中学生们的异国体验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今年暑假,十几位来自中国的初中生就分两批搭乘国际航班来到了欧洲,参加欧中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欧洲文化之旅”研学活动。在两周时间内,他们要游览荷兰、比利时、德国和法国四个西欧国家,探索和体验欧洲文化。其中大部分活动时间在荷兰。孩子们用脚丈量,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笔记录,他们感受到了什么?作为指导教师,我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这段异国时光,也同他们一起,记下了一些有趣的点滴。


 

“第一感觉就是空气清新,天空的蓝是在中国见不到的。”

这是小方同学在研学笔记写下的第一句话,她又紧接着补充道:“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好冷。”从国内将近40度的三伏天来到荷兰20度的夏天,她和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温带海洋性气候”, 也理解了为什么梵高画里的人都裹得严严实实。不过,让同学们惊奇的是:这里的环境保持得这么好!空气清新不说,处处可见茂密的树林和开阔的绿地。人们在自觉地维护环境。“大街上骑自行车的人比开车的人多。”“河里的鸭子、海鸥随处可见,因为河水没有污染,人们对它们也很友好。”小方说:“荷兰人的环保意识很强,我们也应该学习。”




 

“没切过菜的大厨”

在荷兰莱顿小世界国际餐厅,同学们见到了著名的厨师周宇平先生。大家正眼巴巴地等着大厨露一手,周先生却拿出了厨师帽和大围裙:“今天的晚餐由你们来做。你们当中谁会做饭吗?”同学们一下傻了眼,平时三餐都是爸妈包办,可从来没摸过菜刀啊。一同参加交流的两位荷兰本地中学生举起了手:“我们平时的早餐和午餐都是自己做的。父母忙的话,我们偶尔也会做顿饭。”有的同学本来有点想打退堂鼓,听他们这么一说,也就没理由退缩了。



在周先生和两位小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发现做饭并不是想象当中那么难。刚开始不会切,土豆在案板上滚来滚去。掌握了技巧之后,大厨们越来越熟练。几盆青椒、土豆、西红柿,转眼就切完了。接下来大家学着煮面、调酱、翻炒……不一会儿功夫,香喷喷的意大利面就做好了。吃着自己做的面,大家感觉倍儿香:“这么看来,我们也能做饭啊。回国有机会一定再试试,咱们也能张罗一桌饭菜呢。”孩子们这么能干,爸妈们知道吗?平常是不是该多给孩子机会尝试一下呢?



时尚工作坊里看中荷教育差异

听说指导工作坊的是曾为荷兰王室设计服装的华裔模特兼时装设计师张少婷(Angelle Chang),同学们都十分期待。Angelle先给每一位同学发了一张白纸。“设计师们常常用情绪板(Mood board)找到自己的灵感。”她指着几本时尚杂志,一些颜料、布料和纸说,“想一想你们这一刻最想展示给别人什么。把你们选用的材料贴在纸上,做一个情绪板吧。”

这个任务听起来不太难,同学们听到以后,都开始翻找、剪裁最in的服饰图片贴在情绪板上,或组成不同的用途的服装,或组成风格相近的系列。坐在对面的荷兰学生却根本没有用时装照片——他制作了一幅图案,上半部分是荷兰语文字剪成的荷兰地图,下半部分是荷兰国父奥兰治亲王关于信仰、生活和行动自由的名言。“我想用这些表现我心目中的荷兰。”



从这两种不同的情绪板当中,Angelle看出了中荷教育的不同:中国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具体的实物,而荷兰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创意或者概念。相比之下,荷兰的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Angelle解释说:“荷兰学生的情绪板表现的就是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可以用它来做T恤衫、棒球帽、服装面料的花纹等等。但是中国学生的情绪板则需要进一步提炼来形成更统一、抽象的概念,才能应用到设计里。由此可见,老师只关注讲解具体的知识,可能会让学生见木不见林,忽略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用知识来构建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恐怕是我们的中国老师值得反思的地方。



“荷兰教育这么低调,是中文老师教的吗?”

在荷兰国际高等教育协会(EP-Nuffic),同学们了解到更多中荷教育的不同,比如:荷兰中学生初一就开始分成职业类和学术类;绝大多数荷兰学生居然都愿意选择职业类而不是去考大学;荷兰没有高考,学生有高中毕业文凭就可以去申请大学……

“荷兰的大学有很多用英语讲课的学科和专业。所有的13所研究型大学都在世界大学排名前250名。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专业优势,教育水平却旗鼓相当,所以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没有想到一个跟海南省面积差不多的国家,居然有这么高的教育水平。更让同学们感到惊讶的是,工作人员竟然用熟练的中文给同学们介绍,完全不用翻译。他们这么低调,难道是他们的中文老师教的吗?报告会一结束,几位对荷兰大学感兴趣的同学就争相提问。看来研学旅行团里将来要出几位荷兰留学生了。



“市长大人亲自来讲解。”

第一次到外国的市政厅参观,同学们别提多新鲜了。刚走进古老的市政厅大楼,一位笑眯眯的中年女士就迎了上来。“欢迎你们!我是莱顿副市长凡赫尔德伦(van Gelderen)女士,我带大家参观市政厅。”没想到副市长亲自来接待中国中学生。难道市长们平时也这么和蔼可亲?凡赫尔德伦女士说:“在荷兰,市议会和市长是市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要对选民负责。所以,市政厅也对公众开放。市民有什么建议,都可以直接向市议会提出议案。市议会每次开会讨论,市民在网上就可以收看全程直播。如果发现问题,他们有权提出质疑。”

凡赫尔德伦女士负责管理青少年的教育和福利和支持青少年发展项目。她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拍摄的是树林中美丽绽放的牵牛花。她非常骄傲地指着这幅照片说:“莱顿的学生们希望以“自然与人”这个主题创作一些作品来为项目募捐。这张照片看起来生机勃勃,我非常喜欢, 就自己出钱把它买了下来。” 在这幅照片前,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荷兰同龄人所受到的关爱和重视。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围起来的墙和只有一个声音,平等和自由才意味着更多的幸福感。



发现自己的荷兰

从自然环境到城市交通,从文化艺术到科学教育,同学们从不同的探索活动中发现荷兰、理解欧洲文化。从他们的眼中看异国文化,有梵高的忧郁,有安妮的梦想,有风车村的童话,也有奶酪的浓香。他们边走边问:“荷兰人为什么英语讲得那么好?”“荷兰人怎么喜欢吃鲱鱼?”“为什么荷兰人那么喜欢晒太阳?”“为什么同性恋在荷兰可以结婚?”“为什么国际法院设在荷兰?”……他们边走边寻找问题的答案。来到欧洲,来到荷兰,同学们发现自己不再仅仅是中国某地中学的一名学生,更是一位了解了西方文明成果的世界公民。未来对于他们,也不再是考卷上的作文题目,而是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多样的生活选择。就像他们发现了属于自己的荷兰一样,他们也会发现属于自己的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立场)

更多关于荷兰教育的文章:

荷兰小学教育“耽误”了孩子?
专家解析荷兰“全球最具价值高等教育”
荷兰性教育很“前卫”,效果很卓越(连载六)

陈大地
陈大地

陈大地,欧中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创办人,致力于推动中西经济、文化、艺术及教育交流。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