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的难民集装箱

王剑一:德国房地产商大发“难民财”?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施泰因胡德湖是西北德面积最大的湖泊,紧邻湖泊的是一座只有四万人的小城——温斯特奥夫。

到今年年底,温斯特奥夫及周边村镇需要接纳两百名难民。在难民住宿问题上,集装箱式房是当地官员的首选,因为它组装迅捷,而且在初次询价后,制造商的报价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可是,当政府在几个月后下订单时,报价却翻了三倍。市政府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说:“我们十分吃惊……这个价格我们付不起。”他认为,利用难民大量涌入的时机抬高价格,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温斯特奥夫的窘境绝非个例:从德国北部的吕贝克,到中部的波恩,再到南部的博登湖,各地的集装箱房价格都呈现爆炸式上涨的趋势。下萨克森州市镇联盟主席布莱尔迪克甚至称其为“令人羞耻的价格”。

能从难民事务中赚钱时,没有人会手软。据报道,石荷州的一名房地产中介商给社会保障机构报价:以每人每天23.9欧元的价格把难民安置在一处公寓楼里。这是当地正常价格的四倍。而在杜伊斯堡,商人们玩出新花样:他们用极低的价格买下破旧不堪的废弃房,然后以高价出租各难民。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家庭告诉媒体称,他们花了636欧元才租下一间破败的房屋——仅仅比官方租金限制低了0.5欧元。最后掏腰包的当然还是政府。

弗兰肯KB集装箱公司今年三次上调集装箱房价格,结果招致非议。制造商在接受采访时辩解说,这是成本提高所致,而且这个价格完全是供求关系决定的,目前市场上对集装箱房的需求量相当大。

柏林的一家专业住房和看护公司也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在接受政府委托处理难民住房事务时,这家公司列出一笔人事开支,但实际上这笔开支子虚乌有。政府于是从公司追回了十六万欧元。公司负责人则坚称,这是无端的指责,但不会影响公司继续加大力度从事难民住房业务。显然,柏林还是大有市场的。根据健康与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柏林政府为难民住房的开支最高可达每人每天50欧元——例如,所有紧急住所都住满人时,就得把新来的难民申请人安置在宾馆里。


既然政府买不起集装箱式房,就得另想招。在石荷州的皮讷贝尔格,市政府的难民事务协调员特拉佩决定,先把难民安置在木结构住房中。这样做的优点是,木结构房可以大规模建造,也利于后续利用,而且价格要比集装箱房便宜。不过,特拉佩也承认,尽管木结构房的性价比还不错,政府还是要为此支出一大笔钱。租赁房屋或者改建空置房也是替代方案,但是都意味着不菲的开支。

温斯特奥夫政府目前把难民分配在私人住宅中,并且加紧改建以前的行政楼。施泰因胡德湖是一处度假胜地,因此不缺度假房。政府于是号召民众,把自己手头上的度假房提供给难民居住。已经有一些业主作了申报,表示愿意在这个困难时刻伸出援手。尽管如此,弗洛尔仍然忧心忡忡:如果继续有难民前来,温斯特奥夫的容纳能力还是捉襟见肘。他呼吁,集装箱房的制造商认识目前形势的严峻性,整个社会能够拧成一根绳,这样才有可能为难民提供有尊严的住所。

地产商吉尔德纳在接受《每日镜报》的访问时直言不讳地说:“新近的难民业务太有吸引了,它有梦幻般的回报率,每年最高可以达到20%。”但是,安置难民绝对不是行业新手可以玩得转的。难民业务投资人根据自身经验报告说:为安顿难民,每人每天收取30欧元,这看上去很有吸引力,但是在扣除附加费用、水电气暖费用、修缮费用、管理费用等杂七杂八之后,其实也没多少赚头。因此,只有相当专业的公司才能来做这项业务,而这样的公司其实不多。

位于埃森的欧洲家护公司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目前,它负责运营五十处难民住所,一共住着将近五千名难民申请人。2012年到2013年,欧洲家户公司的营业收入激增72%,达到一千七百万欧元,净利润也从五十八万欧元增长到一百四十万欧元。这都要感谢不断涌入德国的难民

来自不来梅的护理公司也是难民事务市场的领军者。今年年初,这家公司拿到两比业务:运营图灵根州一处住有两百一十人的难民住所,公司因此入帐三百欧元;照管沃尔夫斯堡的一处难民集装箱式房,公司再添三十万欧元营业额。公司经理沃勒森强调,自己的公司没有利用当下的紧急情况,收费较高,完全是因为“多年经验”、 “有资质的照管”以及“装备完善的房屋设施”,特别是私营公司能够对一切情况作出迅捷反映。

菲舍尔是“三王”食品服务公司的经理,他的公司专门为难民提供饮食。当然,付账的是接纳难民的市镇。现在,菲舍尔拿到一份新的订单——为巴伐利亚州施维因福特的五百五十名难民提供一年的饮食,这将给公司至少带来两百三十万欧元的营业额。考虑到“三王”在2013年的营业额不到一千两百万欧元,为难民提供餐食绝对是一笔大生意。

但是,像“三王”这样能照料难民饮食的中小公司在德国却不多见。因为背后的物流后勤费用相当高昂:市镇当局希望专业公司提供一揽子服务,公司就必须准备合适的食物,然后包装、运输并分发到每个难民的手上。大型公司在这方面因此具有规模优势,比如阿佩蒂托股份公司就是提供难民餐食的巨无霸之一,它同时照管德国境内的七十五处难民聚居区内难民的吃喝。这家公司甚至开发了新的菜式餐品,专供难民聚居区。

政府机构和公司都不愿意透露难民餐饮生意的细节。但是从“三王”公司的订单中可以作如下粗略计算:把两百三十万欧元按人数平摊,得出每人一天的伙食费大概是11.7欧元。根据德国官方的收入与支出样本调查,一名成年人获得必需的食物以及无酒精饮料的花费是每天4.7欧元。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开销是花在运输中。实际上,如果允许难民申请者离开住所,自己去采购食品或者烹调,这笔开销要小得多。但是,在难民被最终允许留在德国之前,政府宁愿多花钱,也要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避免节外生枝。

随着难民潮水般的涌入,房租以及相关产品与服务价格的直线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市场需求之旺盛。与政府相比,私人企业在难民事务的运营中,确实具有效率高等优势,但是也不能排除某些商人在建设、卫生标准上偷工减料的危险,因此政府监管必不可少。

但是说到底,发“难民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难民产业”永无尽头。现在,很多人已经把目光投向难民住房的后续利用领域。吉尔德纳在去年已经启动了一项私人工程:为难民建造廉价的连排住宅,难民不但可以由此更好融入社会,而且这些建筑可以继续使用。今年5月份,六所连排住宅在巴伐州的艾肯塔尔开建,预计六十位难民将很快搬进他们的新家。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阅读更多关于难民的文章:
难民审查官的一天:“我必须保持坚强”
关于难民,五个易被媒体忽略的基本问题
穿过悲伤水域,蹲过窒息卡车,叙利亚记者用了三年逃到荷兰

王剑一
王剑一

王剑一,安徽六安人,强迫症加左撇子。在德国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得以亲身感悟欧洲。深信历史伟力,关注社会现实。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