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少年小赵海报

王杨:《少年小赵》哈姆雷特的追魂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少年小赵》这部影片记录了一位90后年轻人,从高中毕业到大学毕业五年的历程。同时也是一位爱国青年向社会愤青的蜕变过程。这也是一个人的成长,好像四五年间他就长大成人,完全与少年无关。从家乡平遥青春张扬的爱国游行,到重庆红都政治人物沉浮的个人启示,到走入山区亲眼所见基层现实,最后他目睹了家乡的强拆,还有爷爷的死亡。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告别青春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这个过程由眼泪串联,眼泪是某种结果。第一次是在高考上榜之后的酒席上对家人付出的内疚。第二次是在大学里朗诵爱国主义词藻时激动到不能自已。第三次是在祖屋面临强拆时的眼泪。第四次是爷爷去世前他回到故乡,看到已无法说话的老人时的眼泪。眼泪让真挚的少年在不同的阶段定格,同时这眼泪也和许许多多的少年以及他们的梦想连成一片。当时事评论和政策讲解把历史功利化之后,只有这个人的眼泪是可信任的坐标。

时间回到2009年。主人公小赵,那时还是位爱国青年。导演杜海滨在山西平遥街头发现了他。他身穿毛时代的绿军装,手里挥舞着五星红旗,高喊着爱国口号。这行为令人诧异,引路人嬉笑围观。就像片中竟真有人问起小赵,这样一天能挣多少钱?毫无疑问这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他和他所处的世代若即若离,一方面与其间离,另一方面又互为体验。

小赵的青春痘、和真挚的心灵,使他简直又拥有一种超代际的代表性。在历史上,这样的年轻人充斥在社会变革的最前线。运气差的,灰飞烟灭,被碾压。运气好的,都以最快速度耗尽纯真,留下那种中国青年寂寥的背影。眼泪,还有被撕碎的梦,这几乎也是这个国家一百年来文艺上的“麻醉剂”。

所以小赵有点像是舞台上的角色,有点像是把真实突出萃取之后的戏剧人物。他不是平凡真实的大多数。他就是小赵,但也是许多人的命运象征。在剧情里,心情翻上翻下,总能说一些闪闪发光的台词。甚至,这样一个纪录片人物恍惚间就让人看到许多熟悉的角色。难道小赵不像是另外一位哈姆雷特?一个中国当代历史舞台上的灵光附体的哈姆雷特?

毛的时代渐行渐远,如今理想的父亲已隐没在时间的阴影里。在平遥的大街上,中国的90后的青年挥舞着革命旗帜,把所有不怀好意且世故的县城人群甩在脑后。这几乎就是一次世代轮转的“招魂”。最终这位“哈姆雷特”为了复仇,却得到了更多,并且承担了所有。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毛的形象都顽固地存在。这就好像是《哈姆雷特》里丹麦城堡上夜夜巡游的幽灵。

从创作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对纪录片来讲本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在纪录片中,特殊人物的符号化往往可能带来某种牵强性。或者主客观角色的镶嵌,可能带来对整个言说逻辑的颠覆。这就可能两头不讨好,一方面真实无法立足,另一方面客观真实背后所被挖掘出的抽象真实也无法服众。然而,《少年小赵》就像是走钢丝的人。最终它还是立足在铉丝之上。几乎是奇迹一般的,完成了个体角色与概念本身的重合。两者互为依靠,也同时借用两者并致的张力,营造出了一种大部分纪录片无法拥有的超越性。

纪录片的报道性、故事性、社会性、哲理性都渐渐重合在一起。这也许标志着“杜海滨式”的创作道路的真正成熟。在这里,导演也化身为局内人。如果说《伞》是论文,还带有逻辑硬度。《1428》是散文,还带有留白般的玄意。到了《少年小赵》就是走到通彻之后的控制力。它什么都有点像,但什么都不是。它没有玄虚,就只是白描。并且控制到描多少,绘多少,说多少。且作者作为参与者谦卑的与对象互动,从而有机会修正各种危险,让整部影片成立。它在文体上看不清楚。但在核心表述上却是准确的。“哈姆雷特”正由于这“说不清楚”的准确,终归是高级得多的。

另外,《少年小赵》也是对爱国主义的一次细致观察。对主人公小赵延续五年的拍摄,最终也给我们带来一条长度恰当的观察通道。爱国主义,并没有被论述,从而成为某种话题性僵死的事物。而是和一个少年的成长连接在一起,爱国主义借由肉身被固定在观察皿中。所以这连续的动态观察,最终也让爱国主义本身有头有尾。我们能看到它从哪里来,也能看到它在哪里无奈循环,最终又怎么被替换变成工具。而最重要的是,它也给我们一种信心。成长不仅仅意味着阵痛,也意味着更自由独立。个人有机会用自己本身,就轻易撕开伪装。并不需要借用其他工具去解除任何工具的作用,就像并不需要用此刻替换过去还有未来。

在更深层面,这部纪录片也提醒我们——人的虚妄本性。



【影片介绍】

少年小赵 A Young Patriot
中国 China2015 / 106 min
导演:杜海滨 DU Hai-bin

《少年*小赵》是一部关于90后年轻人——小赵的纪录片。影片跟随19岁的小赵——一个曾经在山西平遥古城街头摇旗呐喊“中国加油,中国万岁”的年轻人,一路从他生长的平遥来到他读书的四川成都、支教的凉山州彝族自治区等地区,记录了他从高中到大学二年级这四年间感情以及思想的变化,也借由小赵的视角见证与呈现了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焦灼与躁动。

相关阅读:
 
王杨
王杨

导演、自由撰稿人,代表作有《中国门》、《地上-空间》等,作品入围多个国际影展并获得奖项肯定。多年来从事电影评论工作,为多家报刊杂志撰稿。参与创建中国重要的电影评论丛书《青年电影手册》。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