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朱立伦会面

郑东阳:朱立伦式的国民党人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在北京,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获得了高规格接待。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和朱立伦的会面让许多大陆人认识了一位新国民党政治明星。
自2009年,胡锦涛会见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后,因为中国国民党主席一职一直由总统马英九担任,国民党方面只能由荣誉主席代为出席在大陆举行的两岸活动,因此这是六年来,两岸执政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新官上任,朱立伦的一些变革措施让人耳目一新,他首先取消了“荣誉主席”一职,理由是在党章中找不到设立该职位的依据。然而他的北京之行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虽然北京的媒体对此行一片赞扬,认为国共两党的交流对两岸关系健康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再次确定了“九二共识”为两岸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反对党民进党以及一些台湾媒体质疑朱立伦在“习朱会”上提到“两岸同属一中”,认为这是一次倒退。国民党人一直在辩驳,并称朱立伦“两岸同属一中”是基于李登辉在1992年8月1日主持国统会会议时,通过的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决议文,这个就是“九二共识”,就是我们坚持的一中各表,民进党断章取义,这就是道地的抹红抹黑。但整个舆论并不买单,朱立伦的大陆行并未能给其加分,或许朱真的会放弃参选2016年台湾大选。



抛开朱立伦提法在台湾内部引发的争议,对于大多数大陆人来说,或许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将成为了解国民党人最大的舞台,国民党与大陆人的关系仅剩下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和不同解读。

两岸议题在台湾一直是两党争论的焦点,因为如何看待两岸关系涉及的是整个台湾地区的主权归属走向、“中华民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并且涉及到中美关系、亚太和平等多方利益。因为问题的复杂性,人们短期内没办法找到解决之路时,维持现状成为当下最简单的方式。但各方对维持现状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不同,对北京来说,“九二共识”必须坚持,北京所理解的“九二共识”是一个中国,只要坚持这个前提,台湾不独立,两岸之间可以先进行经济、文化、人员往来,待时机成熟时,开启对话解决政治归属问题。对美国来说,维持现状就是,台湾执政当局不要制造麻烦,北京不要对台湾动武,双方不要单方面改变现状。对国民党来说,维持现状就是,在与北京沟通时,强调自己所理解的“九二共识”,但往往不会直接说明其内涵,即“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最多提及“同属中华民族”,但在岛内施政或者以反对党角色参政议政时,则尽量强调“中华民国”概念,避免过分论述,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朱立伦此次引发的争议便是过分论述),这种模糊的表述可以为台湾创造两岸交流带来的经济红利,但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义则因缺乏信心以及担心民意反对而不敢触及。民进党的维持现状就是哪怕执政了也最多只是喊喊口号,纵使有了台独党纲,也不会轻易触及修改宪法、更改国号等挑战北京的举动,当然民进党也有一个较为阿Q的说法,就是台湾事实上已经独立了。对民进党而言,最为棘手的事情就是今后执政了,该如何面对国民党留下的两岸交流遗产,毕竟一个巴掌啪不响,北京的底线是“九二共识”,若不承认,大陆方面拒绝交流,而台湾又有交流的需要,十分尴尬。



这种复杂的局面让两岸议题虽然没办法成为选举的主轴,但又无可避免影响候选人未来的施政方向,以及民众对论述不清楚的候选人的担忧。也正因如此,一些大陆民众才觉得国民党好像一直没离开视线,并对国民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这种政治期待大概分为两种,一类为那些抱有所谓“家国”情怀的民众,期待国民党能成为“民族统一”的助推手;另一类则是希望台湾现有的民主制度能够产生对大陆辐射作用,而民进党没有这个野心,当年从大陆东迁的国民党或许可以报以希望,于是网上常出现各自杜撰的马英九谈民主制度的各自“格言”以及赞美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保留的力度。

从两蒋到朱立伦,国民党政客的风格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两蒋时期的国民党人多数还操着一口标准的国语,台湾腔并不浓,不少国民党人还持有“汉贼不能两立”的价值观,言语中经常表达对大陆的关切。在后两蒋时代,台湾解严后,虽然有不少国民党人保留着“忠党爱国”等根正苗蓝的烙印,但大多数人是蒋经国时期发迹的“政务官”,比如连战等,在他们身上汇集了早期台湾政治人物发迹的诸多要素:从地方首长到“部会首长”再到党务高层,政治历练十分完整。但到了政治生涯晚期,参与台湾民主转型,但又因自身局限与“果实”失之交臂,最后因有功于两岸关系缓和,在大陆获得人生最后的慰藉。两岸舞台更像是为了自身政治生命、政党利益以及为地区经济发展谋出路的无奈之举。

而马英九等人是台湾民主转型的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们终究收获到果实。在戒严时期,他们虽然身在体制内,但毕竟还没有像连战等人一样位居高位,解禁后又深度参与了早年国民党发起的政治改革。而且,因为接受过西方名校教育,加上台湾和韩国等亚洲前独裁地区政权属于冷战时期的产物,两蒋也曾自诩其统治地区为“自由中国”,他们整个价值观又趋近于欧美保守派,这让他们在党内显得十分开明。因此马英九身上的包袱比吴伯雄、连战等人小很多,到了台湾实现政党轮替常态化的年代,他们已经没有“体制内”的原罪,只有烙印。这批政治人物会更加务实,虽然有许多台湾人批评马英九的两岸政策过于“亲中”,但本质上马英九们对两岸关系的政治考量色彩并不浓,只是希望通过改善关系,让台湾从中获得交流红利,以获得政绩。

朱立伦则更是彻头彻尾的在台湾解严后成长的政治明星。朱立伦以及蔡英文所代表的台湾的政治人物的已经和台湾转型期间的政治人物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蔡英文、朱立伦、江宜桦、柯文哲等蓝绿政客人多少都有学术或者专业人士背景,都曾被称为政治素人,哪怕希望子承父业但还没学会如何当平民的连胜文,也鲜有政治经验。这和那些在以有功台湾经济腾飞、改革派(蓝营)、戒严时期的民主斗士(绿营)为标签的老政客截然不同。



这也意味着,台湾政客未来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将会十分有限,不管他们将扮演台湾利益推动者、看门者等任何角色。尤其是那个还经常出现在中国大陆各卫视荒诞无比的战争剧上的国民党,它已经在台湾获得新生,成为政党轮替的常客,有残留的威权政党色彩,但若不是其对两岸关系的见解可以让北京官方更为容易接受,国民党在台湾所扮演的角色和民进党并无太大差异。
 
阅读作者更多专栏文章:
郑东阳:他们的台北和市长
郑东阳
郑东阳

郑东阳,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两岸关系观察者,曾供职于香港凤凰周刊等媒体,新浪智库研究员。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