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鸿:荷兰华人为何对王室勋章趋之若鹜?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我想,我多年来一直为自己找理由,押后写这篇文章,正如这出笑剧的主角Michel Simons所说的,因为很多人都为了得到一个王室勋章而高兴,而我不想扫他们的兴;好像也为了我服务的华文报纸的广告收入,因为获得勋章的华人,照例刊登胸前佩戴有荷兰王室橙色绶带的金属牌子——华人称之为“荷兰水盖”的——拍上一张手捧鲜花的照片,然后是一大串恭贺的名单,知会社会一番。

很多人,的确多年为华人社会作了贡献,实至名归,但个别的,隐含光宗耀祖之意。不过,今年,好像这篇文章的时机成熟了,因为由于媒体和热心市民的紧密配合,把水盖的盖子揭开了:荷兰王室勋章,看上去高大上,有的真的高大上,但并不一定全都高大上!


每逢荷兰国王节——以前叫做女王节——荷兰王室都要颁发一批王室勋章。一个只有1600万人口的国家,一发就是数千个,荷兰媒体也循例,说是王室又下了一阵“勋章雨”,获勋的多少人,男的多少女的多少,本土多少海外属地多少,又有多少名人,有多少花边新闻等等。具体说来,荷兰勋章系统和制度较为复杂,有很多等级和系列,在此从略。但是,如何得到勋章,在荷兰政府网站上写得一清二楚,并不神秘。这个政府网站的网址是:www.rijksoverheid.nl,还有一个网站www.lintjes.nl,向一个专门委员会提交申请,要牢记的是,必须在8月份之前提出,明白啦?不用给人送钱送物,就可以办了吧,我的同胞。

条件严格么?可以说严格又不严格。说严格,是因为如我所知,即使荷兰华人侨界一些知名人物,多次申请也没有获得批准;说不严格,其实也不太严格,政府文件写得既清楚也含糊:在本职工作之外,多年从事社会团体的义工工作的,就有条件提出申请;在本职工作中作出卓绝成绩,而这工作跟大众利益相关的,也可以申请。

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实话,能够得到王室勋章,也是一种荣誉。从事本职工作的,固然要成就辉煌,例如获得奥运金牌、取得突出科研成果之类;为社会做义工的,也需要持之以恒,正所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究竟做多少年,据说一个特别的评审委员会是有尺度的,评审标准也是保密的,只能有个大概。



十多年前吧,荷兰华人社会中也争先恐后,掀起了一股争取获得王室授勋的热潮,至今仍未衰歇。先是一些高大上人物获得,可是后来,看上去不那么高大上的也获得了;丈夫得到了,妻子也得到了;势不两立的双方,你得到了,我也得到了。于是,无形中掀起了一股为荷兰社会做好事的热潮,于是年年华文报纸上的“华人之光,实至名归”的恭贺成为固定的套语。

于是也就产生很多乐子。有本钱的,除了在荷兰大排宴席,还荣归故里,在家乡宴请父老乡亲,让众人见识见识那枚“荷兰王室骑士勋章”,是否可媲美“大紫荆”;有能耐的,叫上个半懂不懂的大陆官媒记者,生花妙笔,顿时十三亿神州,也知道荷兰出了某位恩承雨露的华裔知名人物。作为看客,也乐于庆贺一番,好酒好肉,配上红葡萄酒,品味一番“舌尖上的中国”,何乐而不为?更有获勋者,重大场合,都戴上勋章上那个小小绶带,或者以示珍惜已有的荣誉,或者以提醒众人,也曾功在王室。

但是,荷兰的获勋章者没有特权,因为荷兰社会也没有特权阶层!勋章,现时绝大多数的荷兰勋章,只是一种义工奖,是对义务工作的一种肯定。而荷兰王室维持这种传统,也就是希望社会继续发扬致力公益的精神,绝无其他含义。

我曾经为一位华人义工申请过王室勋章,那时我在荷兰公共广播组织的华文电台中工作,申请最终成功了。我相信在王室档案中,有她的记录,也有我作为申请人的名字。事后,有人(一个当时在侨界颇有点话语权的华人)说:怎么?她也能得王室勋章?我没吭气,我知道,她够资格,她无偿赞助了某中文学校6000荷兰盾,也一贯支持其他中文学校;她积极参与华人社团活动,常常给人们带来欢乐;她热心弘扬中华文化⋯⋯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符合王室勋章获得者的要求。

可是另一方面,也有荷兰王室勋章的华人获得者,风光了一回之后,或淡出江湖,会违法受罚,对不起荷兰王室给他的这份荣誉。不过,皇恩还是浩荡的,王室也没有褫夺其资格;但是,民众有看法,口舌难免。

其中,王室勋章的颁发并不太严格,多年来,媒体都乐于搜集一些趣闻。例如,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真的不知道自己得了王室勋章,因为自问没有什么贡献,只是在街上开了个售卖针头线脑的铺子,一晃几十年,坚持如一日,当天,她被请到市政厅,她才知道喜从天降街坊们为她申请了个王室勋章。又例如,一名荷兰艺术家,过着一妻三妾的生活,居然也有资格获得勋章,当然,不是因为他这种生活方式,而是换一个另一个堂皇的名堂。今年吧,一位85岁的老人不愿到市政府拿勋章,他说,我都这么一把年纪,要了也没用。

其实,荷兰人也知道这是个一本正经的好玩游戏。我参加过多次授勋仪式,在市政厅中,市长总能用轻松幽默的语气,读出每个人的事迹,那是用有点诙谐的文体写成的,在场宾客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不过今年,恶搞的成分就大了一点。

他叫Michel Simons,今年已经62岁了,有条小狗。去年,一个公共传媒组织NPO的节目组RamBam希望做一辑节目,决定仅仅向他借一个身份,编造故事,然后提出申请,看看他作为一个身份真实的Simons,能不能得到今年的王室勋章。

RamBam是一档专门以独特的幽默的方式,揭示一些事件真相的节目。

结果,真的,他今年成为获得勋章的2838人之一,4月24日必须前往乌特勒支市政府接受勋章,他却不愿去了。具体而言,是记者Jelte Sondij乔装打扮,沾上大胡子,让市长替这位记者在胸前别上这个勋章的。市长还按照申请上呈交的事迹,当场发表了赞扬Simons的一番话。

该电视节目打算近期将事件详细披露,要到他所住的街区,看看他是如何“29年为当地街区一个爱护小狗的团体De Dashond服务,出任该团体的秘书,甚至国王也认识他”的,看看他如何“带着小狗帮助有自闭症的儿童,因而成为附近社区的名人”等等——授勋消息是这样说的,但是,全是编造的。

今年4月1日,节目组收到委员会的通知,Simons果然得到王室授勋,并希望节目组通知他届时出席,亲自领奖。“当时的想法是,我在领奖现场马上宣布事实真相,说明一切都是假的,我没有资格获得这个勋章。但是,考虑到在现场的不少人因为获得王室勋章的那种美好心情,所以还是让记者化妆去领回来。当天下去,记者把勋章送到我家,我接过来,但是马上说,必须送回去。”Simons诚实地说。
 
乌特勒支市政府说,审查环节还是蛮认真的,但是,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荷兰王室这个游戏,也跟王室的存在一样,希望能够成为维系社会的正能量。

这个游戏的确很好玩,明明当事人基本都知道有人为他申请,甚至是当事人委托他人提出申请的,因为必须填写身份和简历等等,但是当事人必须装作不知道,因为委员会信件是发给申请人的,要求申请人组织十个八个亲友出席,并用郑重的语气要求申请人“不要告诉当事人”,要严格保密,直到颁发勋章那一天,才把当事人领到市政厅来,给他一个惊喜。于是,大人们也就变得小孩子一般,你骗我,我骗你,逗着乐。

我想,当年我自己当申请人为什么成功,因为当时我有一个过硬的职业身份——公共电台记者,有案可查,而至于你替什么人申请,只要查有此人,有团体推荐信,而政府档案中,无犯罪记录,甚至无犯罪嫌疑,则十拿九稳了,而且,不一定非要加入荷兰籍。

想想,明年是否也弄一个?再想想,弄回来有什么用?还想想,申请了不批准怎么办,中国人的面子哪儿搁?算了,还是老老实实做些好事实事吧,别犯困,心里也踏实点!哈哈。

也祝贺所有的勋章获得者,继续为社会服务,为民众做好事做实事。

(原标题:“赶明儿,俺也弄个王室勋章胸前晃晃!”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黄锦鸿
黄锦鸿

黄锦鸿,原广州大学教师,作家。1990年来荷,先后任荷兰公共广播组织NPS中文部制作人、星岛日报驻荷记者和中荷商报主编,现自由撰稿人。

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